分享_经典文章:新新人类,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_管理职场
作者 |
|
shwanglu [个人空间]
 注册  2008-06-05 发贴数 2 精华数 0 原创贴 0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会员 |
|
|
作者:姜汝祥 每一代人都喜欢用否定上一代,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但这一次,轮到我们被否定了。记得三年前,我对一位IT业的著名企业家说,谁能够领导独生子女,谁才能够领导21世纪的中国企业。他愣一下,显然,即使是领导高科技行业的他,也没有想过这一问题。 三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时,仍然有很多企业家一愣。显然,很多一企业家没有想过这一问题。当我们的员工,我们的消费者正一天一天地独生子女化时,我们媒介上,大多是简单地把他们归于“没有责任的一代”。而许多企业的领导居然连想都没有想过如何领导独生子女,这多可怕? 这样的场景,也曾经在美国上演过。所以,对比一下当年美国“X一代”如何从被“妖魔化地。又如何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主力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处境与出路! 一、美国“婴儿潮一代”眼里的“X一代”:上一代永远都会觉得下一代不顺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文化急剧变化的国家,似乎一切新思维与怪现象,总是从美国开始。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20世纪50年代,或者说二战前的美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在美国对这一代人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叫“沉静的一代(Silence Generation(1925-1945))”。 “沉静一代” 之后迎来了“婴儿潮一代” (baby boomer),这一代人指的是从 1946 到1964年出生的人,总数大约有7550万人,其中高峰期的1957年,出生婴儿达到430万,几乎是战前同样年份的两倍。 “婴儿潮一代” 之后,就是所谓的“X一代”,这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65年至1979年的人,总数大约有4000万。目前美国的劳动力结构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婴儿潮一代” 还在工作,其中大部分已经是“X一代”。 “婴儿潮一代” 普遍被认为是“生活是为了工作的一代(live to work)”,这一代是美国八九十年代经济繁荣的创造者。可当九十年代初期,当打着“工作是为了生活(work to live)”旗帜的“X一代”进入工作的时候,这两代人之间爆发了极大的冲突。 在把持着社会话语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婴儿潮一代”看来,“X一代”是一批“个人主义者(Individuals)”:他们懒散(Slackers),缺乏责任感(Lacking Career Drive),与进取心(Ambition)。可在“X一代”看来:“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整天工作?然后回家来就不停抱怨(complain),然后争吵,然后离婚,我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活得如此悲哀?但我们告诉自己,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在美国报纸上,你经常可以读到“X一代”这样的表白。 “婴儿潮一代”发现,“X一代”不仅不守纪律,而且动不动就离职,从来不懂得“成功源于坚持”!但在“X一代”看来,“我们衡量的标准不是投入,而是产出。不是多勤劳,而是勤劳之后我得到什么。我们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不是在这个地方的工作如何被完成,而是在这里完成工作的时候,我的感受有多好?” 哈维,3 4岁的工程师,“X一代” 的典型代表,这样回答电视访问:“我经常花两个小时去吃午饭与休息,我发现,这样我下午的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我发现我的老板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然后几乎没有什么效率,这太愚蠢了(Stupid)! 在“婴儿潮一代”看来,“X一代”似乎是故意与社会作对。“X一代” 显得是如此的独立,他们往往动不动就离职,很多人选择去做“SOHO”一族,或者自己创业。但这能够说明他们独立吗?在工作的时候,“X一代” 似乎成了被动的等待者,你不给他沟通好工作的内容与价值,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一有一个企业家惊奇发现,如果经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即使不是讨论什么企业远景或使命,也会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 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什么?社会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 X一代”有40%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离婚的家庭,他们目睹了父母一辈子对公司公诚,可最后仍然在裁员中伤心地回家,所以他们不再相信公司。当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他们很独立,愿意尝试新事物;然而当他们淹没在组织中的时候,他们对沟通与交流的需求,远远大于他们对工作的兴趣。 二、中国的独生子女代:特殊历史产物下的新一代 从1978年 开始,中国开始了独生子女政策。所谓独生子女是指这样的一代人,其父母一生、只生他(或她)一个。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没有任何同胞的兄弟姐妹。其中男性为独生子,女性为独生女。 独生子女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一是表示独生子女的相对数量指标。根据有关学者的估计,截止到1997年我国累计独生子女数已达到8800万,1999年大约在一亿左右。每年新增人口中,城镇大约百分之七十是独生子女,而农村大约是百分之十。 以20岁进入就业年龄计算,新千年就已经是 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就业的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五、六年了。虽然这些年,他们在话语权与管理权上应当都还是”受压迫者”,激烈的冲突尚未激发,但对比美国婴儿潮一代,与X一代的冲突,我觉得中国独生子女代与上几代之间的冲突,将必然到来! 从代际上讲,中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构成是“高考一代”,也是就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出生,大致是1950到 1980年。这一代人的构成其实非常复杂,有经历过上山下乡 的“回城一代”,也有完全在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应试一代”。不过,由于时代背景与家庭多子女的原因,“高考一代” 都普遍经历了家庭生活的艰辛,所以,这一代人信奉的人生教条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独生子女代,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过于自我、追求享受、害怕吃苦”,并忧心忡忡地给他们戴上了一顶帽子“小皇帝”,那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代号。 经过这样的媒体渲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独生子女看成是这样的人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却较少顾及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不太注重名誉,意义,而崇尚金钱,实惠,追求高消费,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中国青少年中心曾做过调查:在谈起独生子女一代时,70%的中小学教师都持否定态度,优点几乎谈不出来,95%以上的人都认为他们“今不如昔”。老师尚如此,可以想见的是单位或公司主管的评价。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与其说是独生子女真的有问题,不如说是,我们以“高考一代” 的观点来看“独生子女代”。 在我们这些“高考一代”看来,“人往高处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稳妥,在没有把下家找到并签约之前,在单位宁可逆来顺受,也不可轻易与领导翻脸。然而,“独生子女代”可不会这样想,阿鹃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才一年,已经跳了两次槽,现在失业在家里,却一点也不着急。她第一次就业是在一家外企管理财务,工资挺高,但她嫌工作太单调。第二次给一家私企做总经理助理,觉得老被人使来唤去没意思。谈起理想的工作,阿鹃的回答是:“薪水不必特高,但是要能发挥我的特长和个性,我才不做赚钱的机器呢。” 毕业于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罗,却是待业了一年多后,今年刚参加工作。“这两年是就业高峰,所以,虽然揣着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我还是屡屡被拒。当然,也不是没有单位要我,但都和我的希望差距太大。当时我就打定主意,不找到顺心的工作,宁可失业。” 小罗还告诉记者,他有好几个同学才工作了两三个月,己经跳槽了。 我们这些“高考一代”在参加工作的时候,不管是父母朋友还是单位领导,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要谦虚,第二要肯吃苦,第二要听领导的话,第四要从基层踏踏实实地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有记者采访了上海黄浦区职业介绍所的求职辅导员蒋老师,清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有个男孩子,我们给他介绍了不少工作,可他总是做不长,最长的一次也只做了一个月。我觉得很奇怪,就去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才发现这个男孩子毛病不少,比如讲话很冲,做事自说自话,受不起批评。有一次,单位里比较忙,领导正好看到他没在工作,就让他主动一点,谁知他听了后马上脱下工作服掉头就走,而且一去不返。你说,这样的员工谁敢要呢?”说着,蒋老师无奈地笑笑。 这个蒋老师肯定是与我们一样的“高考一代”。在我们这些“高考一代”的经历中,进入单位或公司时,大多是靠“悟” 或自己勤奋学习成长的,“公司没有人教你,多问多学不就会了吗?” 这是父母或领导经常教导我们的,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并且我们也是这么成功的。但现在呢?“他们认为,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才叫教育培训,不知道自己可以从做从实际工作中学!” 我们抱怨到。可独生子女如何看待呢?“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正规的培训体系,这说明他们的管理很差,也不重视员工成长,这样的公司,我怎么可以相信未来他们能够做大做强?既然公司的未来没有希望,我何必要与他们去等死?” 三、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关键是而且永远是,他们即将淘汰你:如何向美国学习管理“新一代”! 在大多数人看来,“X一代”似乎就是MTV一代,他们就像MTV一样直观,浅薄,变幻不定,懒散,不守规则,对企业不忠诚,没有远大志向。这些当年充斥在美国报刊上对“X一代”的批评,听起来是不是与我们今天对独生子女代的评价一样?而今天的现实是,美国的“X一代”不仅没有成为垮掉的一代,“X一代”反而成为了领导数码革命的一代,他们中的代表是比尔•盖茨,是戴尔,是EBAY一代,是 YAH00一代。 嘲讽的是,被认为是经济中坚的“婴儿潮一代”,大部分五十岁左右就忙着准备退休了,“9.11”之后,更加强化了“婴儿潮一代”享受生活的热潮,以至于美国房地产商开始专门为这批人造豪华房子,并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活跃长者(active adults)”。过去的老人本来大多是没有经济能力,或者即使有经济能力但年龄却偏老的人,但现在,美国的这批活跃长者,五十岁多一点,就开始退休,活跃地过起了“安度晚年的生活”。 当“X一代”已经成为领导全世界经济的潮流时,回想一下当年社会对他们的批评,是多么的荒唐呀?!而现在这样一幕又正在中国活生生地上演,难道我们又要在十年二十年后再来反省么? 事实上,在崇尚文化开放的美国,社会对“X一代”批评很快就结束了。对“X一代”的批评兴奋了两天,很快全社会就开始了对这一代的适应与调整。在短暂的批评与怀疑浪潮后,很快,美国的政治家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向新经济迈进。美国的企业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大量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美国的教育也开始调整其课程体系,提供自主创业方面的指导,以应对个人“享乐”主义的诞生! 有数据为证,在提供正规学位的大学中,在1970年仅有16所提供创业或企业家课程,而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超过400所,专门讲授研究创业或企业家的专职教授席位达到171个,是1980年的十倍。有了这种适应与调整,硅谷的兴起就只不过是“X一代”释放他们才华与主见的一个见证而己。 “X一代”并不是社会的蛀虫,有问题的并不是“X一代”’本身,有问题是我们看待“X一代” 的方式。美国社会终于认识到,关键在于以“X一代”的眼光去看社会,而不是去改造他们!比如企业家们要做的事,不是去打击他们,而是要把“X一代”看成与你一样平等的同事,而不是你的下属,“X一代”需要他们自己也是决策过程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过去你可以对员工咆哮,员工也会服从,而现在,对于何一代”只有在他们确信(convince)事情是正确的,他们才会做!他们不太在意你给他多大的职位,但他们在意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尊重了他的意志! 美国社会也接受了这种现实,“X一代”是经过更多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代,所以,他们更喜欢通过培训的方式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他们喜欢通过计算机系统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并分享彼此的成就,他们喜欢像网络聊天一样直率,平等而坦诚地交流。但无论你对他们有多好,他们随时都在准备离职到下一个工作,这并不表示他不喜欢你,只是因为他更喜欢下一个工作的挑战性或自主性。他们忠诚的是职业与生活的乐趣,而不是雇主! 四、从直线思考转向系统思考:“超级女声”是中国独生子女代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预演! 事实上,九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学习型组织”,可以说就是最好的适应“X一代”的产物!学习型组织提倡的系统思考,核心就是提醒美国企业界,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成功本身,把过去的成功推广到未来,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大多是挫败的源泉。怎么办?出路在于“学习’!在于跨出既定系统,建立起更大视野的修炼,这个修炼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工具,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业绩为本! 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己经流行好多年了,但现在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却在独生子女代前麻木了。我说麻木的意思,是因为我们许多企业家正在犯“直线思考” 的错误。 “直线思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中一个“著名”错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错误。比如中国人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小孩摔倒在地上,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是这地板不好,伤了宝贝,妈妈替你“打”地板,然后做出“打”地板姿势,这样来把孩子哄好。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直线思考” 方式。当我们出问题的时候,采取的办法是否定对方或环境! 而学习型组织所提倡的系统思考,强调的是,如果存在错误,那么这个错误是“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个回路” 引起的。比如小孩摔倒在地板,是因为我们没有采取正确的行走姿式,我们不能把“摔倒” 的责任完全推到“地板” 上。“摔倒”这一错误,一定是“包括我们自己的回路引起的”。 美国社会对待“X一代”,就是一个从“直线思考”转移到“系统思考” 的过程。在“直线思考”占主流的时候,“X一代”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美国社会看待“X一代”的方式引起的。一旦美国社会改变了对“ X一代” 的看法,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甚至职业结构,“X一代”不仅没有问题,反而成为了美国新经济的支柱。 同样,目前独生子女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独生子女代的责备与不适应,都是因为我们“看他们的方式” 导致的。一旦我们改变看待独生子女代的方式,同样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那么他们根本就没什么问题,也反而会成为中国新经济的支撑! 遗憾的是,当独生子女正在成为我们的员工主流,当独生子女正在成为我们消费者主流的时候,我们的主流思维与媒介平台,仍然处于一味打击独生于女的“直线思考”阶段,我们仍然简单而粗暴地把独生子女归于“有问题的一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今年的“超级女声” 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想历史会记住,这是中国独生子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预演。我建议中国的企业家好好品味一下“超级女声” 的全过程,历史正在按照他们的方式改写。幸运的是,历史的结果,并不完全由他们主宰,因为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历史的结果,是由“我们与超级女声组成的回路”共同造就的! 如果是社会落后于新一代的独立愿望与合作精神,而不是这一代人出什么毛病了。那么,改变的就是我们。怎么改?如果他们不喜欢老一辈人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那就为他们创造创业的自由天地吧。如果他们在意工作的价值,而不仅是工作本身,那就改变你的管理方式吧!要知道,我们与独生子女代是一个整体,共处于一个系统的回路中,只不过他们正在一天天长大,而我们正在一天天老去。而在此时,我们仍然拥有机会热烈地拥抱这一代,拥有机会一起造就一个全新的未来。这也许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否则,等待我们的就将是一两代激烈的对抗--那是双输的结局,也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局。我们选择了什么,我们的未来就是什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