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_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次重要跨越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专业源于专注
www. onlyit. cn   
学习交流 文件下载 手册资料 交流QQ群

    

 1  1/1   1  
作者
内容
无冕之王  [个人空间]


注册  2008-10-08
发贴数  7
精华数  0
原创贴  0
来自  sikuan
状态  正常

级别  会员
#1»发布于2008-10-24 12:45

 
    10月18日-19日,“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未来长江三角洲村域转型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浙江省人大农委、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学者认为,以农村改革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始于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掀起新一轮农村改革热潮,用这种方式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非凡。 
 
  回顾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在1982年-1986年和2004年-2008年,先后两轮出台过十个“中央一号文件”。第一轮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构筑起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轮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等作出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承前启后,在继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制度”的目标,由“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是一次重要跨越。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长久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专家指出,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标志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新型土地制度正式确立。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应该看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也将更加强调坚持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更加强调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农业用地用于非农建设,农业用地流转要符合耕地保护政策,等等。 
 
  有专家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制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遏制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当前,在我国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关系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农业增长速度比例不协调、两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问题,不单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分配结构不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过度转移。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起步阶段,坚决节制农村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过度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地区转移,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在新阶段的改革中,加速推进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提出,村域是行政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目前我国约有64万个行政村域,是我国农业的“产业园区”、农民生活的家园,如果其中多数村域不能如期完成转型发展任务,“三农”现代化乃至国家富强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户收入增长,决定村级组织运转效率、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村民的生活品质,事关我们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三农”现代化的目标。但村域经济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兴趣都集中在大经济区东中西部、大都市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大行政区域省域发展规划和政策上,忽视了村域经济转型研究。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着力点应该放在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上。 
 
  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与会学者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0年农村改革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耕地保有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撤并村后的村级合作社的建设问题,取消农业税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化解村级债务和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问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的“难点村”治理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亟须深化农村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体制保障  
 
  2008年10月19日,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和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主办的 “统筹城乡发展高层研讨会” 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会议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下一阶段农村工作规划,针对统筹城乡的一些难点和对策、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如何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如何向农村和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六个一体化”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进入到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指出,城乡不可分离,城乡同等重要,城乡要有机结合,统筹发展,以新型城乡关系理念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使城乡居民都能获得平等的财产、受教育、就业、医疗服务、提高生活质量等各项权利和发展进步的机会,从而逐步促进城乡的稳定与繁荣。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天勇指出,城乡要在更高层次的战略上进行统筹,农村和农业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城市相应要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城市中小企业才能转移和吸收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和非农业领域就业,才能保证农民增收和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型。 
 
  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任安利认为,应以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柱”上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物质基础。 
 
  会议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与会专家就会议主题发表了许多精彩见解。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普遍存在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市场缺乏对接平台等问题,这就要求从公众意识上形成社会共识,立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性,把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体来规划。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乡的架构、生产力的分布、生产要素的搭配,达到城乡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与会学者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关键在体制保障。在如何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落实体制保障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完善规范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是当务之急。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支持农民获得土地、住房等财产性收入。政府应在财政政策方面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把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投入从主要由农民负担转变为由公共财政承担。在金融货币政策运用上,财政也应向农村倾斜。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努力改进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增加农业信贷的份额。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要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采取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并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步伐。 
 
  出席此次高层研讨会的还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路明、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旷建伟主持会议。 
 
 
作者:柏晶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0月24日责任编辑:林桂芳


        



 1  1/1   1  

登录后方可发贴


[ 电话: 0571-85462761 王先生 QQ: 124520435 加入软件QQ群 - 杭州 - 浙ICP备19051128号-1 网安 3301040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