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_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和政策选择--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上)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 管理职场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和政策选择--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上)
|
|
| |
作者 |
|
无冕之王 [个人空间]
 注册  2008-10-08 发贴数 7 精华数 0 原创贴 0 来自 sikuan 状态 正常
级别 会员 |
|
|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和政策选择--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上) 2008-10-24 在世界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趋缓,但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消费物价处于中度通胀区间,但呈逐月回落态势。1-9月,GDP增长9.9%,消费物价上涨7%。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不小,体现在金融、经济、制度和理念等多个方面,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危险。如果说,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亚洲大国,那么,这次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应对了。机遇永远是为有智慧、有能力、敢于和善于迎接挑战的个人、组织和国家准备的。 一、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美国和欧洲经济面临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稳中趋降。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工业增加值增长15.2%,消费物价上涨7%,均比上半年有所回落。特别是9月份的物价上涨4.6%,已经低于政府全年的控制目标,其他宏观数据和结构指标升降互见,基本情况还算不错,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出来。这场危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国内外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危机既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又提供了一个千载一遇的机会和一次严重的考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更是出色。从2000-2007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10.4%,中国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25.4%。现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严重失衡,分配不公和社会分裂已经相当尖锐,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增长方式的危机。 从直接影响来看,由于中国的金融开放相对较晚,中国机构直接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不多,据已经披露的情况不过几百亿美元。 从间接影响来看,需要从金融、经济、制度、理念等多个层面来观察和分析。从金融层面来看,损失至少有两个方面。到今年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持有两房债券3760亿元,仅此两项合计8949亿美元。现在美国政府为救市大规模注资,已经承诺的达1.4万亿美元(国会通过的救市议案8500亿美元+两房的2000亿美元+AIG的850亿美元+货币市场的500亿美元+流动注入的2000亿美元)。重要的问题在于,今天美国政府救华尔街,明天谁来救美国政府?无奈之举有三,一是大量印刷美钞,二是大量增发债券,三是二者并施。现在,外国政府持有美国债券1.5万亿美元,全世界持有的美国准政府债券1万多亿美元,总计2.5万亿美元。且不说新增1.4万亿美元的债券有没有人购买,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大幅度地扩大国债发行,必然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的下跌,我国上万亿债券的收益将会遭受重大损失。增发美钞,必然造成美元贬值,推动通货膨胀,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必然大幅缩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与美国不仅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成为后者的人质。因此,那种落井下石,借此狠狠地打美国一巴掌的作法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下策,而在坚持自己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和协调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从实体经济来看,既然美国经济一直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又依靠借债融资和进口供应。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债务链断裂,借不来钱,消费必然萎缩,进口也会跟着大幅减少;欧共体经济也受重创,比美国还差;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随着美国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会大大缩小,出口增长会大幅下降,明年有可能降至10%以下,会不会出现负增长也很难说。 由于长期实施鼓励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出口部门。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如果明年的经济增长降到9%以下,甚至更低,很多矛盾也可能无法继续掩盖。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人认知和思想理念的影响,人们尚未注意。这一点可能是更根本的。大家知道,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哲学观或者社会哲学基础,在与经济学相联系的社会哲学观中,形成了两大社会哲学思潮:“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和融合,此消彼长,决定了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这是历史的结论。30年代大危机以前,基本上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末期,市场的发展不足,政府的力量也不大,对市场的干预很少。大危机暴露了市场的缺陷,罗斯福总统上台为解决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号称“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干预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经济生活的钟摆摆向了干预主义一边,国家干预成为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一种统制经济。随着经济干预主义的加强,市场机制受到了损害,经济效率明显下降,出现了70年代的滞胀;为了走出滞胀,英国的撒彻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实施了一系列非国有化的措施,芝加哥学派大行其道,经济自由主义又卷土重来,成为经济生活中奉行的基本原则,金融自由化的过度发展就难以避免。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又倒向了干预主义。问题不在于美国和欧洲加强了国家干预,而在于它使很多人 相信:经济自由主义是不行的,政府干预是有效的;美国的制度是不灵的,中国的制度是最好的;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照着既定的方针走下去就是胜利。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制度上,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起点,处于不同的阶段,自由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失败,政府干预也没有完全胜利,美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过度,而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不足。二者不可等而视之,更不可据以做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二、如何把握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 虽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着不小的间接影响,但中国终究处于危机漩涡之外。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危机也许是机遇大于危险。中国面临的风险和潜藏的危机有三,一是随着出口增长下降,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二是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有可能发生银行危机;三是如果生产增长下降过大,有可能发生社会危机。不过,尽管中国经济失衡的状况比较严重,但经济的基本面还不错;中国的金融虽然还不发达,但基本上还比较稳定;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经济增长的潜力还相当巨大;中国政府还掌控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调控经济运行方面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国具有化解面临风险和危机的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决策层对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如启动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财政扩张,以增加内需;稳定金融,以确保经济健康运行等。这几个方面又是密切相关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和怎样做好。 启动内需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外需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基础。那么,内需启动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人?首先和主要是近年来城市化的人口,包括每年毕业后就业的500万大学生和进城创业和打工的2亿人口。这些人需要在城市安家和生活,子女需要上学,医疗需要保障,其次是吃穿用行。如果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城市和农村其他人群的消费也就会带动起来,整个市场就会进一步扩大。这是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条件配合的。 在经济增长下滑和政府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扩张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问题是如何扩张?减税是收入政策的重要一着,能否下决心在全国全面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能否把个人所得税改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征收?就看政府的决心和魄力了。支出政策更为关键,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如果把投资扩张全部押在一系列大项目上,有可能使已经失衡的经济更加失衡。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一方面很多地方加紧上一些基础设施和钢铁、石化等的大项目,另一方面,从西安市开始,已经有十多个地方采取补贴、减税、增加贷款等多种方式托(房)市,以为这是启动内需的好办法,其实是南辕北辙的事情。就以房地产市场来说,虽然去年发生了非理性的繁荣,但却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房地产价格既不能大跌,也不能大涨,而且房地产业还要继续发展;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办法既不是托市,也不是压市,而是承担起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如果能够实现这一转变,由政府融资,由开发商生产建设,既可以促使房地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使房价下跌,还可以解决上述城市化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也可以发展起住宅物业这一服务性产业,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有可能步入坦途。至于高档住宅和别墅之类,让市场去调节好了。 与此同时,如果财政扩张的重点不是放在扩大投资上,而是放在扩大社会支出上,如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不仅可以改变政府的行为,“买来”一个好机制,而且可以稳定人们的支出预期和消费预期。这才是启动内需的基本功。减免学杂费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太小了。只要把政府的浪费性支出拿来办这些事情就足以应对。这是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为国内放开资源要素价格,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既然国际油价从每桶147美元的高点跌到了80美元以下,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放开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油价随行就市呢?与此同时,调整能源价格结构,使之进一步市场化,也是可以大刀阔斧和有步骤地进行。能源价格如此,其他资源要素价格也一样。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目前的情况下,保持金融稳定非常重要。从总体上来看,货币政策既不宜扩张,也不能收紧,而以稳定为要,具体政策手段需要调整,减少数量调节,增加价格手段,给市场主体以选择的空间。应当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开放金融上。最近放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布贷款人条例,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都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步子还可以大一些。至于在加紧进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这是我们不得不付的代价,也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不是放松货币可以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世界经济走低,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因为,一是市场低迷,价格便宜;二是对方困难,政治上的限制较少。不过,此举只能积极慎重地从事,切不可盲目冒进,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但规模不可以太大,现在还不是中国人抄底的时候。因为,我们一缺人才,二缺经验。同时,对外投资也不限于金融投资一个方面,需要多元化发展。购买资源、增加黄金储备、进行国外的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可以选择的方面。 应当特别指出,世界金融危机既没有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只是这方面需要做出重要调整。这对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既然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出了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调整和改造,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召开世界首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也提出调整,而中国又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就应当借此参与到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中间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在维护和争取本国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合作的态度,为稳定局势做出相应的努力,提升我们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如果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力量为亚洲经济的恢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亚洲大国,那么,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 作者:天则所.中评网 张曙光 张弛 来源:《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