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似乎越来越感到危机的严重性了,GDP下行、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大增、不稳定事件屡有发生,中央推出的相关救急政策也近乎疯狂。然而救急归救急,我们还是应该尽快找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或者说是一个方案。不一定准确,只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归根到底是民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可持续的好日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就业,持久地保证民众的就业。我们关于就业的统计指标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指标没有包含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占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重视不够。仔细分析,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正是农村人口的就业!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迎刃而解。现在情况下,国家统计出的失业率扭曲了实际的失业情况,不能充分反映当前经济下行的严重性。大家知道,此番受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落后性的企业,由此产生的失业人口多数是农民工。房地产下行影响的主要是农民工,技术落后、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倒闭影响的多数也是劳动力便宜的农民工。 从上到下,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三农发展的重要性(有些人是表面上认识了),三农是我国现阶段继续发展的牛鼻子!一方面,如果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不发展,那,民生、就业以及所谓的国家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稳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需增长已经遭遇瓶颈,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投资和外需已经呈现巨大的风险。发展三农,是扩大内需一个有效的、必然的途径。 与三农有关的资询: 1. 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食品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值上,发达国家为2.0~3.7∶1.0,发展中国家为1∶1,中国为0.43∶1;在加工深度上,发达国家为95%,发展中国家为50%,中国为30%;在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上,发达国家为80%,发展中国家低于38%,中国约为25%。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潜力。 2. 多数农业专业户遇到的困难是:缺乏资本投入;缺乏农业技术支持;缺乏产业化经营人才;缺乏及时、有效的有关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指导。 3. 由于长期形成的对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的错误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三农的投资。因此造成农业的低水平简单再生产,土地利用率低下,产品老一套。而土地上的劳动力盲目流动到城镇,因此也加剧了城镇的就业竞争和大量的社会安定问题。然而,最近有一则报道: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51岁农民侯安杰笑着告诉记者:“我从不透露自己的收入,但种田肯定比开金矿更赚钱!” 4. 土地利用率下降。分散经营,部分农户的农业经营成了“夕阳农业,传统农业”,有40-50%的农户实行“一熟制”,即只在春夏季栽种水稻,而冬季则将土地冬闲,由于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下降,导致效益低下。使得农户不得不将种田作为一项副业来对待,“忙时务工,闲时务农”,致使农业难以得到大的发展。 5. 农业水利工程欠账太多,基础薄弱。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赖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利基础设施。2003年全国有耕地19.5亿亩,其中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11.1亿亩,灌溉面积仅8.3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其中有效实灌面积仅7.1亿亩。已建成的8.38亿亩灌溉面积中,2/3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全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45%,400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全国有6000多万亩易涝耕地、3000多万亩盐碱地和近1亿亩渍害低产田,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偏低,只有3-5年一遇,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已成为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6.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农田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解决了长期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7. 最近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揭示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的产供销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 8. 调查显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9. 由于外向型需求萎缩,导致大量的产业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方向。 下面试图给出一个发展三农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为三农发展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 1. 对农村建立网格化信息,给出每个网格内的土地性质、气象和气候特点以及相宜的农产品; 2. 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供求及价格指导信息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1. 建立水利工程良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 2. 建立有效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 3. 将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合理划分中央、地方和农民水利设施建设的事权财权 三、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指导机构 2. 加强农业院校的建设,为农业提供更加紧密、有效的支持服务 3. 加强农民的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技术的培训 四、发挥国有资本产业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模式,起到试验示范作用 1. 既然,三农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有资本带头进入就是必须的。 2. 国有资本投资三农,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政府掌握三农发展内在规律,使相关的政策更加有效。 3. 国有资本投资三农,可以起到对其他社会资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在当下人们对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特别重要。 五、出台针对性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1. 对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补贴和减免税扶持 2. 对品牌的扶持政策 3. 鼓励垦荒造林、造田 4. 建立和完善农民保障体系 5. 财政扶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6. 国家应该及时颁布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六、农业经营模式 三农要发展,农业规模化、集成化经营是必然的选择。有了土地使用权可流转的政策基础,我们就有了这个可能性,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就可以灵活多样了。具体的模式应该与土地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将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投入经营主体,而农民作为经营主体雇佣的劳动员工。考虑到农民的现况,我们可以将土地使用权形成的资本确定为优先股,减少其所有者的风险,保证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下降。 为保证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必须的企业化的。为了产品使用者的消费安全,所有的产品都应该能够便捷地追溯到确切的责任人。 经过测算,如果我国的农业在资本的推动之下得到有效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得以有效的发展,如,农业产值与食品加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1:3的水平,即使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能达到9%,甚至更高。 当然,这里不是说将其它的产业都停止下来,只需发展三农。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抓住当下的国际性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在认真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前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利用经济危机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出高效、可行的战略战术,引进技术和人才,迅速提升和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