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开发房地产那样来发展三农 在现在的情形下讨论农业发展问题非常有意义,三农之于我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有近8亿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没有他们的小康,全国小康的目标就没有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吹响了三农发展的号角,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催人奋进,三农发展一定要有突破,三农发展一定能够突破。 土地、产出和相关产业资料说明三农发展天高地阔、大有作为 一些关于农业的数据 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也是世界农业第一强国。美国农业以高效率著称于世,其现代化水平极高。表现在:一是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占全球4.53%的人口,却生产出占全世界农业总产值12.6%的农产品,即时农产品生产能力超过本国需求的50%,粮食人均占有量是我国的3倍,达到人均1200千克。二是规模化、现代化的农场。全美9.54亿亩耕地,分布在219.4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2620亩,全美农场资产总值1100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食品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值上,发达国家为2.0~3.7∶1.0,发展中国家为1∶1,中国为0.43∶1;在加工深度上,发达国家为95%,发展中国家为50%,中国为30%;在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上,发达国家为80%,发展中国家低于38%,中国约为25%。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潜力。 农业水利工程欠账太多,基础薄弱。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赖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利基础设施。2003年全国有耕地19.5亿亩,其中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11.1亿亩,灌溉面积仅8.3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其中有效实灌面积仅7.1亿亩。已建成的8.38亿亩灌溉面积中,2/3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全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45%,400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全国有6000多万亩易涝耕地、3000多万亩盐碱地和近1亿亩渍害低产田,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偏低,只有3-5年一遇,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已成为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土地利用率下降。分散经营,部分农户的农业经营成了“夕阳农业,传统农业”,有40-50%的农户实行“一熟制”,即只在春夏季栽种水稻,而冬季则将土地冬闲,由于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下降,导致效益低下。 河北省省长钮茂生的报告(http://nc.mofcom.gov.cn/news/532046.html)说:“搞一亩设施农业相当于种20亩吨粮田。” 种粮大户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51岁农民侯安杰笑着告诉记者(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11/13/content_10353175.htm):“我从不透露自己的收入,但种田肯定比开金矿更赚钱!” 《牛年,风投在哪里播种?》(http://www.onlyit.cn/user_show_topic?user_id=6742&topic_id=13880&subject_id=18)说:“现代农业是金矿”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上述资料与我们另行掌握的数据都告诉我们:我国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今新一轮的三农发展就犹如30年前的改革开放,只要我们去做,就一定能让你看到成果。 想那开放初期,只一个体制上的变化--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有效地推动了很多年的三农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农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增大。好在政府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党的17大是启动三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08年度显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全国数千万的农民工失业,起到为发展三农“点火”的作用。经济学家有这样的共识:当下农业产业是风险最小的,正是投资农业的好机会。 在新一轮的三农发展过程中,政府及国有资本的先导、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认真地借鉴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近期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三农的补贴政策,已应对三农出现的紧急事件。但,我们在政府作为方面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揽子方案。中国有这样的老话叫“救急不救穷”,当下的“救急”是必须的,但要摆脱“穷”字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授之以渔”的办法,而不是“授之以鱼”,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一个方案--象开发房地产那样来发展三农。 象开发房地产那样来发展三农 总的想法是: 现在,除了那些尝到甜头的种粮大户、专业户,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作业的农户,其土地的收益是非常微薄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抛荒”现象的原因。单位土地的产出极其低下,远远低于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从另外的角度看,说明我们可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我们的想法是,政府支持立即投入开发的前期建设工作,这个工作非常类似房地产开发中的“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工作。这是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的前期工作,能够成倍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有效减少产业资本的非运营性投资,大大降低产业资本的进入风险,从而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政府牵头做好战略规划 在我国三农发展严重落后和相关的产业信息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项工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非常重要。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技术机构,测定土地属性,统计和提供产业信息,测算不同土地属性的产品理论成本,给出产业布局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优化的原则,各级政府通力合作,形成三农发展战略规划。注意,这个规划不要求、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不管怎么说,在规划指导下工作要比盲目工作要好。初期的规划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构成全国一盘棋的纽带,为弥补对三农整体认识的不足,应对未知、多变的市场,初始阶段必须加强各有关方面的沟通,根据实践的结果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改进。变化、未知的因素越多,适应性调整就越频繁。 政府牵头制定开发计划、做好前期基础配套 根据规划,政府应该牵头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设定目标、确定方案。然后象近年来开发房地产一样,政府一方面推动招商引资,另一方面进行三农开发的前期基础配套工作。这里的前期配套工作是指三农发展的软硬环境配套,既包括“征地”和必要的土地改造、水利建设、电力建设、交通运输、三农要素交易平台等硬性配套,也包括面向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以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就业、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软配套。这里“征地”只是套用房地产开发的用语,实质应该是在不违背自愿以及不降低土地使用权人现有收益的原则下,政府牵头或引导农民达成集中分散的土地统一运作、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收益水平的一致协议。 招商引资 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招商引资就是新一轮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其模式可以借鉴浦东等区域开发过程中的招商引资模式,只是这里的约束条件变成了:土地性质不变、符合战略规划、土地使用权人一致同意的收益水平、相关农民的就业要求等等。 前期基础配套过程中需要的资金除了重要和地方的财力支持之外,也可以借鉴区域开发过程中的多渠道融资方式。 政府确保落实农民权益 应该说,广大的农民兄弟为我国30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此,新一轮的三农发展比任何时候都要关心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重典”予以保证。 维护农民权益包括土地使用权收益、就业以及设立和完善象城镇居民那样的、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全心全意地担负起责任,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事前做好每一个开发项目的测算和可行性研究,确保效果,确保可持续发展,严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贻害一方。这一点,国家需要用重典来保证。 国有资本引导性开发 在新一轮三农开发的初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有资本对三农的引导性开发非常重要。一方面体现国有资本“全民所有”和为民的本质,另一方面为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起到示范效应。 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农业及相关产业职业教育配套工作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职业教育非常落后,急需的专业人才面广量大,如何高效快速地为新一轮三农发展培养出一支专业职业队伍关乎三农发展的成败。政府应牵头,调动包括农技院校在内的所有资源,真正面向急需,培养操作能力强与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建议按照就业效果来配置教育经费,用机制来保证“投入产出”效率。 象“开发房地产”那样来发展三农具有特别的意义,除了具有通常所说的解决就业、拉动内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意义之外,还有: 在政府财力投资之外增加了市场化融资方式,能更好地解决长期制约三农发展缺少资本投入的问题; 能够借鉴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了三农发展起点,效率更高和效果更好; 为保护和改良耕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政策之外的、可行的引导方案,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保护耕地与地方财力之间的矛盾; 能够加速三农的发展,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破解当下许多地方政府受困于房地产低迷所形成的僵局。 定有偏颇,欢迎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