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用财务的用语来评定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挖掘企业潜力,降低总成本,使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经 效益。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企业所有产品的质量成本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成本管理属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领导,财务科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总归口部门,负责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整理、核算,提出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并对质量成本按提出预测和控制计划。 3.2 QA部负责将质量成本报告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找出经常重复发生的内部损失的关键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组织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3.3 企业总师办负责组织产品质量改进。 3.4 车间和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报告,分别由会计和质管员负责。 3.5 质量成本各项构成项目的数字均是动态变化的,为实施对其控制,按照质量职能分配落实责任部门,预防成本的归口责任部门为QA部,鉴定成本归口责任部门为检验科,内部损失成本责任部门为各车间,外部损失成本的归口责任部门为销售服务科,归口汇总部门和质量总成本的控制部门为财务科。 4.工作程序 4.1 建立质量成本信息反馈系统 4.1.1 运用管理会计手段,对质量成本采用“平行结转、会统结合、专群结合”的核算方法。 4.1.2 利用原有的会计核算的凭证数据加以分离,另立账户(参见正文表8-1)。 4.1.3 根据企业常发生的质量成本项目内容,设计相应的凭证报表,再按照质量职能的分配落实到有关科室及车间,明确其填报内容及频次,建立质量成本信息反馈系统,为质量成本核算归集数据。(见图1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略)) 4.2 设置质量成本项目 4.2.1 在财务核算中设置质量总成本为一级科目 4.2.2 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及在合同环境下,顾客有特殊要求时的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五项设置为二级科目。 4.2.3 设置三级科目26项: (1)预防成本10项 质量计划费用: 设计控制(含设计评审、先行试验、故障分析、样机鉴定、小批试制鉴定); 质量情报信息费用(含市场调研及用户访问); 工艺控制(工序能力研究、工装评审验证费); 外购、外协厂质量保证能力调研与评审; 质量审核; 质量教育费; 质量改进费; 质量奖励费; 其它质量管理活动费用。 (2)鉴定成本6项 进货检验费用(含进货检验人员工资、仪器维护、材料); 工序检验费用(含工序检验人员工资、仪器维护、材料); 成品检验费用(含成品检验人员工资、仪器维护、材料); 试验材料及劳务费; 检测设备折旧及检修; 产品质量抽查。 (3)内部损失成本5项 废品损失; 返修损失; 停工损失; 复检费用; 故障分析处理。 (4)外部损失成本5项 三包维修费用; 索赔费用; 退货费用; 折价损失费; 其它(含质量争端处理)。 (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项数根据合同要求定) 4.3 设置核算账表及凭证 4.3.1 账户分离,明确标志 为使质量成本的会计凭证与商品成本有所区别,在需分离的会计凭证上加盖QC印章标志,以便识别,并分别登入质量成本台账。(参见正文表8-1) 4.3.2 费用汇集与分配 采用账表结合的方法进行,共设置总账、明细账、统计表及转账报表等共17种。 (1)质量成本台账 质量成本-预防成本明细账 质量成本-鉴定成本明细账 质量成本-内部损失成本明细账 质量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明细账 质量成本汇总台账 (2)会计分离转账赁单 质量成本“废品损失”-内部损失费转账通知单; 质量成本“返修损失”-内部损失费转账通知单; 质量成本“废品损失”-内部损失汇总表; 质量成本“检、测、管”-预防、鉴定费单位产品分配表; 质量成本汇总月报表。 (3)统计凭证及报表 废品通知单; 质量分析月报; 废品统计分析报表; (4)设计新凭证、收集统计资料 内部损失成本及预防成本统计报表(由车间填报) 外部损失成本及预防成本统计报表(由销售服务科填报) 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及内部损失成本统计报表(由检验科填报-) 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统计报表(由质管办、总师办、研究所、工艺科、供应科按所列项目填报)。 4.4 估算依据的确定和反馈 4.4.1 对预防成本中若干无会计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改进活动中对人员参加活动的成本,由财务科根据上年财务决算数计算确定,并通知质量成本信息员。 上年车间工资总额 车间人员小时工资成本(元/时)= 上年车间入库工时 上年企管开支的工资总额 管理、技术部门的人员小时工资成本(元/时)= 上年全厂完成产品工时 4.4.2 各责任部门将其它没有会计凭证的质量活动费用,按月估算统计并反馈到财务科。 4.5 质量成本核算程序及报表传递系统 按图2“质量成本核算账务及报表系统程示意图(略)”实施会统结合的核算,并对质量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反映。 4.6 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报告 为评价质量活动的有效性,明确企业的潜力所在,为质量改进、降低质量成本提供依据,由财务科按月对核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报企业领导及QA部,由QA部按季度分析,提出质量改进建议,报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 4.6.1 质量成本分析方法 (1)因素对比法 从质量成本构成变化及单项质量成本指标展开分析,探求最佳质量成本及相互关系。 (2)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选择计算质量成本指数。分析质量成本与经济变化趋势,以提高经济效益。 质量成本指数从企业情况考虑选择以下五种由财务科进行分析。 质量成本 单位直接生产工时质量成本= 直接生产工时总数 单位销售额质量成本 = 质量成本/销售总额 单位利润质量成本 = 质量成本/利润总额 单位产值质量成本 = 质量成本/总产值 单位企业成本的质量成本 = 质量成本/企业成本总额 (3)质量缺陷损失的统计分析 QA部按产品、零件或工序的质量缺陷引起的价值损失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对关键的质量缺陷项目,分别对产品、零件或工序的质量组织改进、降低成本。 4.6.2 质量成本报告 报告分车间(部门)报告及企业报告两种。 (1)车间(部门)质量成本报告:按车间及部门的职能,对质量成本中的有关项目,按月向财务科提出报表式为主的质量成本报告。 (2)厂财务科负责质量成本的汇总与核算,并按月提出既有简要文字说明以有分析图表的综合的质量成本报告,报厂有关领导及QA部。 4.7 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 为控掘企业潜力,不断控求质量成本的最佳值及质量成本内项目间的最佳的相互关系。需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实施控制。 4.7.1 编制质量成本计划 (1)目标质量成本计划的测算 按上年质量总成本中内部损失费较低的6个月的数值计算百元产值较低内部损失率(平均值)“X”和百元质量成本较低内部损失率“Y”。 应用计算公式来预测当年目标质量成本“C”. 计算公式: C=MX/Y C:年度目标质量成本 M:年度目标产值。 X:上年度百元产值平均较低内部损失率。 Y:上年度百元质量成本平均较低内部损失率。 (2) 编制质量成本计划 由财务科根据预测的目标质量成本,并按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即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5:4:1)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参照上一年度的实际数字确定为计划目标,编制质量成本计划与成本计划同期下达。 4.7.2 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是一种采用经济语言的质量信息,对其按期统计、核算及分析,是挖掘企业潜力的依据。对反馈质量成本信息的准确率、准期率及有效率由财务科会同QA部检查,由QA部纳入信息管理一并考核,质量成本的控制纳入企业经济责任考核制。 5. 支持性文件 (略) 6. 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