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着抛出领导力、执行、独立董事、六西格玛、ERP等几个时尚管理概念,请约定的采访物件予以置评时,他们回馈给我们数十个曾经、正在流行的语汇。现简单列举如下: 公司治理、管理创新、管理规范化、平衡积分卡、绩效管理、情境管理、目标管理、扁平化管理、资讯化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本、接班人计画、继任计画、职业经理人、学习型组织;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多元化、连锁、定制化生产、虚拟生产、OEM、中国制造;MBO、员工持股、业务流程重组、内部创业、成本控制、渠道多元化;品牌延伸、服务营销、满意度、价格竞争、价值创造、竞争力、执行力、可持续发展;等等。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工业革命之後大概产生了不下200个管理辞汇,我们这 所提到的不过寥寥。 虽然每个企业管理者和学者专家们对这些西方舶来的管理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年 ,这些管理话题确实是中国企业领导层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也是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有一点值得庆幸,中国企业在学习、借鉴西方管理经验多年以後,不仅学会了鉴别和拿来于己有利的管理理念,甚至开始生产自己的管理智慧。 国际化 价值创造、国际化 ■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 徐浩洵 麦肯锡的业务方向是根据客户需求而定的。我们注意到,去年以来,全球化的项目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也有国际企业走向中国,这与几年前国际企业多寻求中国市场战略方面的谘询有很大不同,他们现在注重的是制造基地的重新规划、采购和经营等方面的谘询。另外,战略性的专案相对减少,有关运营的专案越来越多,客户对提高竞争力和执行力的谘询需求越来越大,比如BPR、营运、精益生产的项目等。过去,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有一个好的战略就可能成功,现在,仅有好的战略远远不够,竞争力和执行力不足依然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鉴於上述原因,徐浩洵认为,今後几年对中国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理念将有以下三条: 价值创造:这个辞汇对国内企业比较时尚。国内即使很成功的企业也会常常把“进入世界财富500强”挂在嘴边,实际上“财富500强”只是对企业收入的一种描述,并不意味着一个企业能在长期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下去。实际情况是,在过去的50年中,“财富500强”上榜企业中的70% 80%的命运不是倒闭就是被吞并了。所以,追求规模不应当是企业惟一的目标,市场占有率、销售额,这些都不应是终极目标,而只是成功的结果,企业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平台。 国际化:2003年,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已经为很多国内外企业所采用,今年,这两大理念将更加通用和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所有制和银行贷款制度不健全,企业不求股东回报,中国市场的行业结构非常不健康,非理性竞争普遍存在,所以竞争性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远远低於国际发达市场。十几年前,中国一度是国际公司的战略性市场,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企业的制造中心转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重新制定了企业战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并普遍采用本地员工,这样一来,国际企业(特别是韩国企业)的成本结构甚至低於国内企业,而它们在发达市场中所获得的利润往往高於在国内市场所获得的利润,从而有更多的资金与国内企业抗争。国际市场的行业结构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好,而中国整个市场的微薄利润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国内企业不走向国际化,它们会发现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吃力。可惜的是,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有很好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并不多。 竞争力、执行力、可持续发展:这一组管理理念对国内企业比较适用,对国外企业却并非时髦之词。过去,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功多数靠的是机遇,而不是全靠自身的竞争力。那时候,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低,资讯不对称,物流相对低效,客户相对不是很复杂,很多企业通过这些机遇获得了领先地位,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凭藉相对灵活的机制和用人理念,相对好的各种“关系”获得了成功。现在,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逐渐深入,国有股不断减持,企业靠机遇谋发展的情况会减少,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包括人才结构、财务状况、独特的运营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优异的执行能力等各个方面。 多方提高实施能力 ■毕博管理谘询公司大中国区总裁 黄辉 领导力、执行、独立董事、六西格玛、ERP等,这些辞汇在过去几年 确实是企业领导层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也是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但是,用这些辞汇来概括中国企业管理思维还为时过早,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现在需要做三件事:吸取借鉴国外公司管理经验和模式,并结合中国实情,改进效率;第二,把过去以地区或省市公司法人为中心的模式转为跨省的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在运营方面形成标准的流程与机制,以便对整个公司的财务、流程和业绩进行纵向的标准化管理;第三,走向国际、进入资本市场也是中国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未来中国企业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从深度到广度),无法用一个或几个管理关键字来概括企业未来的管理方向,这种做法有可能束缚企业管理创新的视野。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实施能力、培养挖掘执行能力。 黄辉认为,管理谘询在中国真正起步应当是在2002年秋天,而国内谘询业的春天要到2006年才会来临。管理谘询公司在国内虽有十多年历史,也出现了很多跨国、本地、研究所和大学的谘询机构,但是这些公司没能很好地把国外经验和国情结合在一起,客户对谘询公司的选择、合作、定价、评估也没有清楚的认识。直到2002年底,国内谘询公司才进入整合期,客户对谘询公司的认识开始明确,对解决方案的要求越发具体。针对客户需求,今年,毕博向国内企业推出了40多个解决方案,如财务管控、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CRM、ERP等,并加强了IT实施能力,从而保证客户有效地落实方案。 “招商引智” ■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 王辉耀 过去,我们是“招商引资”,现在中国已是外汇储备第二大国,要搞“招商引智”、“招商引制”;过去一直是请进来,现在更要“走出去”,中国出口每年达30%以上的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华人、华商网路是很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几千万的留学生和移民网路。所以,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把中国企业推出去,打进国外当地销售网路和服务网路,建立中国产品的品牌和渠道;同时把国外好的专案引进来。 王辉耀认为,国际化和中国制造会继续流行,另外,企业将越来越注重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引入国际化人才,以及国企的政企分开,股东跟企业的关系会越来越明显。 规范、执行 向正规化过渡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杨大跃 领导力、执行、独立董事、六西格玛、ERP等这些所谓的流行管理辞汇其实都是一些普通的管理概念,很多年以前就流行了,只不过对於中国的企业是新鲜的。比如去年比较热的“执行”在外企并不是一个热点,而在中国企业执行的问题很普遍。 中兴通讯在2002年提出“流程优化年”,2003年提出“管理落实年”,今年我们又提出“协同发展年”。所谓的协同发展有两个目的,协同就是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协作配合,要有团队精神;发展就是实现双蠃,最终实现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发展。 杨大跃认为,今年中国市场的管理特点是从集体领导期向正规化期过渡。所谓企业的集体领导期是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创业期、集体领导期、正规化期、精致完美期。“集体领导期”的特点是企业有一个很强的领导班子,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结构比较严谨,但是不正规,缺乏严格的企业管理评估体系。这个时期的危机是缺乏权利下放,不易於引进职业经理人,高层主管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错和失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控制管理体系,引入正规的人事管理来确保向“正规化”过渡。另外,人力资本开发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一点从国家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就可以看出来。 推进过程重於概念本身 ■江苏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徐源 中国的企业向真正的现代化管理过渡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曲折的。很多管理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但是对於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是超前的,有时候时尚管理辞汇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并不同步。徐源认为,对於企业来说,如何落实管理理念并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远比一个管理理念的引入重要得多。现在往往是一阵风来了,企业就跃跃欲试,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新的管理思想的引入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变革和冲击,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想清楚自己需要什麽、如何做、怎麽做,不能贸然行事。 从小天鹅来看,我们几年前引入了ERP,企业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这个转换的过程非常痛苦和艰难。今年对於小天鹅还是调整年,推行规范管理,进一步解决我们的战略问题。 资讯化管理 IT与管理相结合 ■甲骨文中国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张书 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体供应商,ORACLE公司开发的ERP系统、CRM系统广泛应用于全球500强企业,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企业最佳实践,对中国的企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张书 认为,从IT与管理结合的角度来看,以下几方面会成为未来的管理热点: 公司绩效管理(Corporat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PM):它将公司基於平衡积分卡、商务智慧和基於活动的成本管理集成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反映和控制公司的绩效; 资讯系统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企业资讯化的应用将变得更加集成化,将企业内在管理需求(ERP、SEM)与市场、行业需求(CRM、SCM、Industry Apps)有机结合,成为真正的即时回应的企业; 系统外包(Outsourcing):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将资讯系统外包,可以大量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 最後,他补充说,像公司治理、国际化经营、品牌战略、资本运营等也将是较为流行的管理概念。 资讯化管理进行时 ■北大纵横管理谘询公司知识管理部总监陈江 国内企业界近几年流行的管理辞汇,除了领导力、执行、独立董事、六西格玛、ERP,还包括MBO、情境管理、目标管理、平衡积分卡、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业务流程重组、多元化、价格竞争、连锁、扁平化管理、定制化生产、虚拟生产、OEM等,这些管理工具都曾经为企业所采用,对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同时,多种管理工具的应用表明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企业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作为在国内一线从事管理谘询多年的管理顾问,陈江认为,国内企业在使用管理谘询和管理工具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管理思想上日益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贯穿企业目标、业务目标,逐渐取代过去能人管理的模式;在业务发展方面日益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企业文化不再是一个什麽都能往 装又什麽都没有的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江预测,2004年中国商界将会流行的管理工具或管理概念,其关键字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品牌延伸、资讯化管理、内部创业、员工持股、成本控制、管理创新、渠道多元化,其中资讯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可能会在流行中成为热点。 战略眼光 愿景、品牌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公关部总经理 李明华 虽然对当下的管理时尚辞汇都有所了解,不过中粮公司目前还没有明确地导入这些概念。今年,中粮公司将集团层面的股份制改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管理层对“执行”和“对标”管理很重视,并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执行》和姜汝祥的《差距》两本书给每位中层干部都发了,要求大家学习。 愿景、品牌,这是李明华列举的两个管理关键字。他解释说,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家对有形的、眼前的东西可能更关心些,对无形的、长远的但往往是更重要的东西重视不够,中国企业家显得更“唯物”。近几年,也有一些企业家开始谈“愿景”之类比较务虚的东西,这应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说明中国企业家开始跳出经营管理的事务性层面,站到高处,手搭凉棚看事情,真正具有了一种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品牌”一词已经被人说得太多、太滥,但不管怎麽说,超越低层次的价格战,超越单纯的广告来重新认识现代营销艺术,也是中国企业的一大进步,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必然选择。 整合、金字塔、执行、战略 ■北京新华线上资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夏鸿 今年公司会进一步深化对执行力的理解和要求──执行力应该分成三个层次:执行、极致化的执行、创新化的执行。同时,公司还会深入了解CRM在中小企业的具体应用。 夏鸿预计今年会流行的管理辞汇有:整合、金字塔、执行、战略等等。 整合:国内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整合各种资源,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家对整合的含义、操作的理解都不甚了了; 金字塔: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来源於本书,它的关键在於教会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做最重要的事情; 执行:执行是职业的基本要求,极致化的执行是团队执行力的体现,创新性的执行是企业文化和管理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执行仍然会有很多探讨,所以依旧流行。 战略:是中国很多企业发展到解决生存层次问题之後,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企业总是会把战略与企业愿景、品牌附着点以及业务发展计画、市场策略等相混淆。 创新和蠃利 ■北京国政通网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龙祥 李龙祥说,他对当下流行的管理概念曾有所涉猎,但谈不上熟悉。今年公司进行业务调整,部分管理层在领导力上的不足已经被董事会指出,同时员工和中层在执行力方面的缺陷也被广泛提及,因此公司特意聘请了从美国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作为顾问,针对管理层的领导力和中层甚至员工的执行力进行强化和培训。 李龙祥表示无法清楚把握今年的管理时尚,但他认为,一些老的管理概念会重新被重视,比如创新、蠃利能力、利益分享等。因为今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很关键的一年,振兴东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国有金融企业市场化等等是2004年重要的经济现象,能够促进这些经济现象良性发展的无非是创新和蠃利,同时我国的宪法改革加大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从内在也会推动集体和个人的创新和蠃利,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共用。 管理理念本土造 作业模式 ■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 袁岳 近年来,国内管理概念的流变呈现出五个特点:第一,由过去强调经营转变为更注重组织建设;第二,由过去战术型转变为体系型思路,比如六西格玛;第三,由自我经历型向外来标杆型转变;第四,过去以管理者为中心,现在则以消费者、客户价值为中心来思考管理调整的取向;第五,从宏观层面的管理框架向中观、微观的作业模式侧重。正因为如此,零点调查在2004年的工作重点有二:第一,侧重运作策略,更新、重建运作模式,包括渠道管理、服务流程优化管理与品牌管理等全流程管理;第二,完善作业模式,改进作业能力。 袁岳表示,自己无法预测2004年管理的主流词语。由於出版界的更加活跃,流行的管理概念会比以前更多,但是量大却无主流,单个概念的影响力也都不会比以往的大。管理概念与管理工具就像百货柜台,应有尽有,人们只会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资讯。 袁岳认为,做大做强的心理使得很多公司都是在半空中学习管理,其实杰克 韦尔奇的观点并不适合中国的许多企业,小船不必看航母,回归到自己的作业模式中,反而有许多最佳的管理方法。“也许不久中国管理流行的词语就是中国企业自己的管理心得。” 中国的管理思想尚未形成 ■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合夥人 高晓春 目前中国商界流行的管理工具和辞汇多是舶来品,讲的都是上世纪末前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曾经风行和应用过的管理工具或概念,实际上,中国企业对於管理还处於学习和拿来阶段,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高晓春认为,一个管理概念是否流行,尽管有市场需求的原因,其中不乏社会心理的作用,预测会有一定危险性,但他还是列出了今後对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而言相对更为重要的概念:MBO,公司改制,高层激励等,这都是为了顺应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必须逐步私营化的需要,但政府政策直接影响这些概念流行的深远程度,收购和兼并也会在这些使公司治理架构优化的商业活动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这样一些管理概念变得非常重要,国际化,战略远见;供应链专业化、高效化,供应链整合;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以及产生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品质管制对於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而重要的课题;实施力,中国企业中层高素质职业经理的严重缺乏使之日显重要;还有创造力,中国的管理目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西方的管理经验又远不能全部适用中国市场,大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似懂非懂甚至迷茫的感觉,往後发展,才会真正形成中国的管理思想体系。 “正本清源”的时候到了 ■汉普管理谘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白立新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50年的工业化高峰期间,大概创造出不下200个管理辞汇,这些管理辞汇大部分是美国创造的,也有日本和欧洲的。这些眼花缭乱的概念,并非都对中国企业有用,有的说不定还有毒。简单回顾几个案例: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引进的管理概念有一个TQM,即全面品质管制,这是由政府从日本引进的并在国内企业当中极力推进的,但是推进了五六年之後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不是这个管理理念不好,是因为中国企业当时的管理还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程度;9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管理理念是GIMS(电脑集成制造系统),目的是在制造业推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系,实现自动化工厂,这个管理概念推行历时十年之久,但是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原因在於以技术的手段解决管理的问题本身就行不通,它忽略了人的问题;90年代中期还曾推进过业务流程重组(BPR),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念,结果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依然在於没有解决人的问题,如果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不转变,规划出再好的业务流程都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对这些外来的管理概念正本清源才是当务之急。 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概念上基本上已经同步,在概念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多只差两年,但是,在执行方面我们比人家相差20年。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管理概念,概念要提得足够的高和新,操作起来则要足够的低和务实。 白立新认为,2003年提出的“执行”和“绩效管理”这两个概念今年会继续热,“人力资本”概念也会升温。前不久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会议,意义非常重大。其实人力资源是和“执行”关联在一起的,其中会延伸出“接班人计画”和“继任计画”等热门话题,“职业经理人”会比以往更重要。另外,今年国退民进继续推进,“企业重组”、“MBO”、“公司治理”也会比较热,还有一些诸如“扁平化”、“核心竞争力”会继续流行。 引进与本土化改造 ■北京南洋林德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温元凯 过去几年,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企业管理者掀起了培训学习的热潮,比如MBA、EMBA的教育培训都很热。但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们看到不少中国企业在运用这些管理理念时遭遇了失败,所以,西方管理经验需要本土化,这 面也包括把MBA本土化,而不是生搬硬套。 温元凯认为,中国企业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能力: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学会管理和用人;打造一个管理团队;管理规范化;聘请外脑;进入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