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法制基础。以追求自利作为核心特点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在发展结果上,呈现了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性?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悖论。 其一,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费尔巴哈有句名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 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之所以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关键在于市场经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道德手段。也就是说,市场具备一种道德的软性力量,一种通过让经济人做他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通过引诱而不是强迫实现目的的一种能力。市场经济之所以能起道德作用,是因为它能够说服经济人遵守或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 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说,物质上的成功使得一种文化和思想变得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会导致缺乏自信和特性危机。他的话是对的。市场经济的道德的软性力量正具有其应有的吸引力,而道德说教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失败经常引致普遍的社会性危机。 其二,道德是一个过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演进的历程,通过各种道德观念的竞争在社会实践中由人们来选择。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可看成一个多重博弈均衡的过程。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观的形成就可以看成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均衡的过程。用韦伯的眼光来看,功利主义、利己行为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而重义轻利,讲“人情”则为非理性行为,资本主义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理性思维。当然,从资本眼光看是这样,我们并不这么看。 作为过程的道德性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激励而不断完善的。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动力的杠杆。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通行的原则。它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渴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人们从竞争的成败中,体验到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交流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选择能力。人们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以德识、才学各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有可能从依赖性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能。 其三,传统的道德机制需要调整,道德的市场经济基础必须建立。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能建立在传统道德准则基础上,笔者认为,当立足于传统道德而引发如此众多疑问的时候,其立足点就是个问题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曾深刻而尖锐地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和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技术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及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张。”高瞻远瞩,我们必须适时进行中国道德机制的调整,将政治思想教育转到市场经济及其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来。 中国传统历来重精神、重和谐、重道德、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即如古训所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贫”。在这样的传统下,经济和道德被看作两个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方面,好像从事经济活动就必然道德沦丧。按照这一逻辑,如果要做道德人就不可做经济人,反之亦然,二者仅能取其一。这是不正确的。功利性确实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社会成员对功利的追求限制在不损害他人生存的范围内。 其四,作为道德基础的中国市场经济需要进行制度完善。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个体的道德规范与教育的研究上,而应该扩展到制度的道德问题。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制度下生活的,而制度本身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正确公正,直接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品行的好坏。一旦制定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缺乏公正,就会导致社会权利和义务倾斜,使得社会利益分配失衡,为投机钻营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提供孳生和蔓延的沃土,因此,制度的非道德性对社会的文明和道德风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社会转型,制度本 身的不完善所产生的漏洞,使得一些人靠钻政策或各种规章的空子大发不义之财。为此,扭转社会道德的颓势,就不能光抓个体的道德建设,而应从根本上加强制度的道德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