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群:温州经济的活力与竞争优势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专业源于专注
www. onlyit. cn   
学习交流 文件下载 手册资料 交流QQ群

    

 1  1/1   1  
作者
内容
三生石  [个人空间]
QQ名  Meng


注册  2005-09-20
发贴数  7383
精华贴  14
原创贴  6
来自  杭州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1»发布于2006-04-12 22:34

盛世豪 徐智 
 
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但学术界对产业群研究真正引起重视和关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把产业群研究作为中小企业和区域发展研究中的核心课题,并对一些如印度、墨西哥、尼加拉瓜、牙买加、洪都拉斯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图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事实上,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群在我国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温州,改革开放以来,受传统产业文化影响和熏陶,形成了以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为基础的区域特色经济。这些产业群,促进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小企业竞争力,并成为温州经济活力与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温州产业群的类型、形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的分析,进而揭示温州经济内在的活力源泉与核心竞争力。 
 
一、温州产业群的发展现状 
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全市辖三区(鹿城、瓯海、龙湾)、两市(乐清、瑞安)、六县(苍南、永嘉、平阳、文成、洞头、泰顺),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0多万人。2000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25亿元,工业总产值1807亿元,财政收入73.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8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发扬“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子还谕饩醚Ъ页莆拔轮菽J健薄T谡庵志媚J街校耙淮逡黄罚幌缫灰怠钡奶厣等撼晌坏丽龅姆缇跋撸轮?0年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温州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群。 即畜牧产业、水产产业、果品产业、笋竹产业、茶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如瓯海、永嘉的养猪;乐清、瓯海的滩涂养殖;苍南马站的四季柚;永嘉大若岩、碧莲的早香柚;泰顺司前的笋竹;永嘉乌牛的“乌牛早”茶叶;苍南蒲城的食用菌等。到1999年底,全市已形成农副产品生产专业乡60多个,专业村1800多个,加快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经济特色的工业产业群。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143个建制镇中,特色产业(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就达30多个,如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的纽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阳萧江的塑编、苍南龙港的印刷、市区的皮鞋、打火机、眼镜等。其中鹿城、瓯海、瑞安、永嘉的制鞋产业群,乐清、瓯海、瑞安、永嘉的服装产业群,平阳、苍南为主产地的塑料制品产业群,鹿城的打火机产业群,瓯海、龙湾、瑞安的眼镜产业群,鹿城、瓯海的民用灯具产业群,永嘉、瓯海的阀门产业群,瑞安的汽摩配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龙湾的制笔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苍南的印刷包装产业群最为典型。目前这十二大产业群的产值已超过温州市工业总产值的50%。它们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企业群体规模,充分发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显示了产业群独特的竞争优势。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眼镜占80%,商标徽章占40%,低压电器占35%,制笔占33%,皮革占18%,皮鞋占20%,西服占10%,打火机占全球市场的70%等等。(见表1) 
 
表1  温州市主要产业群情况汇总表 
所在地 所属县市  主要产品 企业数 雇员数(万)产值(亿) 出口交货值(亿)% 市场份额   备注 
鹿城 鹿城区 打火机 500  17  17% 全球70%  
柳市 乐清市 低压电器 1000 10 100 15 49.6% 全国35%  
温州 市区、 
永嘉等 皮鞋 6000 38 200 52  20%  
温州 市区、 
永嘉等 服装 203 10% 利税20亿 
桥头 永嘉县 纽扣、拉链 1208 2 22.6 2.1    
蒲州 龙湾区 笔 151 10.18 3.94 33% 年产各类笔65亿支 
金乡 苍南县 商标 徽章 1209.3 40%  
塘下 瑞安市 汽摩配 700  35 3.5 11%   
鹿城 市区 眼镜   18.5 15  80%  
瓯北 永嘉县 阀门 480  12.8   30% 利税2.5亿, 
产销率95% 
瓯北 永嘉县 泵 227  5.05    利税1.12亿,产销率96% 
萧江 平阳县 塑编制品 450  40   33%  
龙湾 龙湾区 合成革等 40  16.5   18%  
藤桥 瓯海区 服装(出口) 150  5.6     
龙港 苍南县 印刷包装设备及材料 1000  30   20%  
资料来源: 各区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统计及调查(1999年数据)。 
富有特色的产业群崛起,有力地促进了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1、增强了温州的综合经济实力。 
1978年至2000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3.21亿元增至825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1.12亿元增至1807亿元,财政收入由1.35亿元增至73.9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由1978年的7.78亿元增至1999年的92.50亿元,外贸出口由无到有,迅速发展,1999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8.23亿元。 
 
2、带动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改革以前,温州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比较困难,11个县(市、区)中就有3个贫困县,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群,各县、乡、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1996年,鹿城、龙湾、瑞安、瓯海、乐清5县(市、区)就进入了全省小康县行列,永嘉等贫困县也都相继摘掉了“帽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81年的423元和270元提高到2000年的12051元和4298元,超过或达到了全省的平均水平。 
 
3、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温州特色产业群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发展。1999年,全市414万从业人员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有270万,占65%。而从事第一产业的144万人,占35%。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仅占7.3%,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57.4%,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35.3%。 
 
4、促进了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群,带动了相关产业及交通、服务等设施的发展,使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小城镇集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全市建制镇由1978年的18个扩展到1999年的143个。苍南县龙港从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崛起为一个拥有15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二、温州产业群的主要类型 
目前温州产业群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因此在结构上还不稳定,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和易变性。根据产业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群。 
这里,市场作为核心纽带,通过交易关系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相关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以某一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处于产业群谱系的纯市场组织一端。在其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家以水平分工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许多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群,特别是当地存在比较发达的专业市场的情况下,大多属于这种组织形式。据调查,温州以专业市场为主的各类产业群542个,其中超亿元的57个,超10亿元的9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和与之配套的专业市场有机结合,互利共生,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类型产业群的最典型的特点是专业市场为产业群内部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辐射面广泛的销售网络,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成。 
 
例1:永嘉桥头纽扣产业群 
桥头镇拥有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纽扣市场,颇得意大利等外商重视,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主要生产中低档各类纽扣,品种达上万种,企业数超过400家,其从业人员约有1万多。生产方式主要以小批量生产为主,产品样式多而新,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各种特殊需求。产业群内部除了纽扣生产企业外,围绕纽扣生产还集聚了一大批半成品材料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其中各类树脂、电镀企业超过100家,极易取得马歇尔所述的“外部经济”。由于各企业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独立法人,纽扣生产与树脂等半成品及电镀配套企业的合作关系一般不是固定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进行谈判,供需双方掌握的信息的完备性较高,价格由市场竞争来确定。1978年至1998年,桥头镇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6%,199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2亿元,其中纽扣产值约占总产值的46%。 
 
例2:苍南县金乡标牌徽章制作产业群 
作为全国最大的标牌徽章制作产业基地,苍南县金乡镇拥有“四绝”:全国89%的食堂磁卡、饭菜票由金乡生产提供;全国91%的单位证件,学生、工商、税务部门标章来自金乡;金乡包揽了全国大部分著名白酒酒瓶标识和包装盒;金乡提供了全美34万警察、联合国维合部队、我国驻港澳部队等所有标章的生产。这个产业群的强大竞争力主要源于其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如铅徽章生产,从原材料到产成品,要经过设计、熔化金属、写字、刻模、晒板、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这一道道工序分别由一家一户完成,每户完成其中一道工序后,其半成品通过市场进入被另外一家购买后再去完成下一道工序,如此循环,直到生产出成品。由于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愈加精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使得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能不断从内部剥离来各种可分割的功能操作,节约了生产费用,获得了市场竞争力。 
 
2、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群。 
这是一种由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几个大中型“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所形成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在一些拥有较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的乐清、温州市区、永嘉等地较为典型,而在中小企业居主导地位的苍南、平阳等地则不普遍。 
 
按照“核心企业”在产业群中的地位或与中小企业合作内容、形式的不同,这种产业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合作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温州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群应运而生。这种产业群优势明显,广为温州企业主们所接受,较为普遍。在这种产业群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效益反应敏感的核心产品。而大量的附属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细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这种模式也可称为向后垂直整合型态。参与合作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有一次承包、二次承包甚至更多次承包之分,即把核心企业委托的生产业务根据专业化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群。 
 
例3:柳市低压电器产业群 
柳市镇是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业群。到1999年,低压电器产业群内有企业集团26家,其中无区域集团15家,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股份有限公司17家;省级和市级“五个一批”企业7家,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5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超5000万元企业23家,超1000万元企业115家。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小企业或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在柳市,大企业集团处于中心支配地位,主要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的核心产品,负责产品的最后组装等,中小企业处于外围从属地位,生产专业分工度高、批量较小的各种零部件和半成品,形成“中心-外围”式生产分工协作体系。 
 
正泰集团是柳市低压电器产业群中的核心企业之一。1999年,正泰集团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共有10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的生产是由1000多个中小企业协作完成的,正泰集团主要负责最终组装、核心技术应用、敏感产品配套和产品质量检验把关。这种分工协作体系,创造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1、长期交易优势。一旦中小企业加入正泰集团的这个分工协作体系,集团和中小企业之间就具有了相互的信任承诺关系,尽管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不需要以正式的契约关系来约束,但实际上,如不出现重大变故,彼此之间的交易将长期持续,中小企业为争夺正泰的定货而展开竞争,保持了适度的替换和竞争压力;集团也会对相关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设备改进等帮助,从而形成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亲密关系,共同开展对外竞争。 
 
2、委托制造优势。正泰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零配件外购率平均在60%-70%之间,集团自制加工平均只占30%。这使正泰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也有效地防止了大企业病,使核心企业能迅速应对环境的变化,降低了管理成本,强化了竞争力。 
 
3、专属优势。为正泰生产配件的中小企业大多专属于柳市的二、三个中心企业,因而其设备专用性较高,技术人员专业性较高,形成只为正泰加工生产的专属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 
这种分工协作体系还使核心企业能集中力量专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泰集团近年来产值销售额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1999年,该集团“正泰”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产值超过20亿元,跃居全国500强民营企业第7位,成为国内低压电器行业产销量最大企业。 
 
二是以销售为中心的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是指以一家较大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负责专门收购、专营销售其他专业化分工小企业的产品。核心企业在签订收购合同时,有时也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与以产品为中心的合作方式不同,核心企业大多是专业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自身并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因此,这种方式也可称为向前销售整合型态。由于既能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又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优势,故很受温州工商界推崇。瑞安商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销售摊位、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安排工商联系等服务渠道,有20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参与贸易协作,公司年销售额达50多亿元。永嘉企业家吴金存创办的霞斯特服装贸易公司,产品出口俄罗斯、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达5亿元,为其加工的企业已达50多家等。但在温州,这种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温州鹿城打火机工业产业群。 
 
例4:温州打火机(烟具)工业产业群 
温州打火机(烟具)工业主要集中在市区鹿城区,它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而且是世界销售、信息中心。1999年,该产业群拥有500多家生产企业和家庭工厂,年产量达到10亿多个打火机,产值达17亿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其中防风打火机占据90%。温州打火机行业自90年代以来,凭借质量、价格和品种的优势,打破了日本、韩国、台湾等垄断世界打火机市场的局面,迫使日本80%以上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关闭,转而来温州收购打火机或定牌生产。温州打火机产业群内的小企业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打火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由专业企业生产,有的小企业只专业生产打火机上的微型螺丝钉。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几台专业设备、几名工人。而一些专业接订单的企业大多没有任何生产打火机的设备和投资,只是注册一家企业名称或一个产品品牌。它们的投资主要在于建立打火机销售网络关系。它们开拓市场,组织企业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负责生产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及内外包装和运输。该产业群的10亿多个打火机总体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群内外100多个专业贸易商远销到美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但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如大虎打火机厂(虎牌打火机驰名海外)、东方打火机厂等4家企业已发展壮大为集开发、制造、经销于一体的企业,年出口额都在3000万元以上。 
 
3、基于核心技术的产业群。 
这是介于以上两种产业群之间的一种产业群形式,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既不是大量中小企业附属于核心企业,也不是以市场为纽带的,而是通过核心技术(包括品牌、商标或专利在内知识产权)实现的。品牌俱乐部就属于这种产业群。品牌或商标是一种专用性很强、具有超值获得能力的知识资产,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品牌价值凸现。但品牌经营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因此,对于大量没有规模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加入品牌俱乐部,以追求品牌的批发经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品牌俱乐部实际上是一种以主导企业投资发起的联合销售机构,它削减了小企业垄断竞争市场准入的壁垒,但它要向成员收费,享有品牌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应该说,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为基础的柔性生产方式出现为这种产业群的崛起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温州,使用共同品牌,拥有统一销售机构为特征的美特斯•邦威制衣公司,高邦服饰公司以及红蜻蜓集团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典范。 
 
例5:以“红蜻蜓文化”统揽中小企业的红蜻蜓集团 
红蜻蜓集团创立于1995年,在5年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由当时的一无厂房、二无品牌的永嘉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在全国设有八大销售中心,41个办事处,500多家专卖店,1000多家销售专柜、专厅,生产的“红蜻蜓”、“红蜻王”等系列皮鞋获国家真皮标志名牌产品,畅销全国。以“红蜻蜓文化”统揽中小企业为其成功的奥秘之一。 
 
红蜻蜓集团的38种鞋底、鞋跟等各类鞋料配件,主要由300多家企业生产,再由集团核心层组装成成品,然后通过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红蜻蜓集团对各个企业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产品使用统一商标,并以“红蜻蜓文化”来统揽中小企业,形成独具魅力的红蜻蜓品牌。 
 
例6:虚拟经营与美特斯•邦威公司的发展 
美特斯•邦威公司是温州一家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创立于1994年。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休闲服饰有T恤、茄克衫等9大系列8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300多万件,连锁专卖店170多家;企业资产由500万元增至近亿元,全系统销售额由500万元增至2.5亿元,创利润1500万元。美特斯•邦威品牌获“中国十大女装品牌”,产品质量获国家休闲服最高等级一等品。 
 
美特斯•邦威企业能在强手如林的温州服装界脱颖而出,成为休闲服饰行业的佼佼者,关键在于通过品牌这一核心优势实现虚拟经营。邦威公司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上,而将所有产品的加工制造全部通过外包加工(OEM)的虚拟生产方式,由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生产,要求他们严格按图纸进行定牌生产,并保证相应的质量,产品通过公司销售网络销售出去。这不仅使其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其他加盟厂家的生产能力。 
 
三、温州产业群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温州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文化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温州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自主创造的产物。 
 
1、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历史传统 
不同的产业文明历史总要对现实经济顽强地发生影响。且一般而言,离现实越近的历史特点对现实的影响就越大。(张仁寿,1997)温州众多产业群的形成,与温州的产业传统有一定的关系。温州历史上就是一个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有“其货纤靡,其人善贾”之说。在唐朝中后期便已经开始与日本的通商活动。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温州被朝庭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宋时温州市内已是店肆林立,市行遍地,生意兴隆,与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也很活跃,各地商人纷纷来温经商。从元代到民国,温州经济发展兴衰交替,建国后经济亦几起几落,而“能握微资以自营殖”的经商优势和商业文明则沿续至今。另外,由于温州人多地少,只能以传统的手工业为生存之本,鞋匠、编织匠、弹棉郎众多,刺绣、雕刻等工艺发达,为温州积淀了一代代能工巧匠。温州产业群就是在这种富含工商素养的历史沃壤中萌生发展的。温州人利用自己制造小商品的工艺技巧,发挥会经商,肯钻研,善模仿的优势,逐步形成了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群。下面以温州鞋革产业为例加以说明。温州制鞋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支撑。据说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民间就有制鞋技艺传承,是中国鞋业的发祥地之一。到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鞋就列为贡鞋。以后经过温州人的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温州制鞋的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温州已出现了制革鞋、皮鞋街,各种牌号的作坊鳞次栉比。解放后,温州鞋革业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双猪皮革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压模皮鞋”、“第一双胶粘皮鞋”……。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制鞋业如火如荼。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某些厂家的急功近利,而使温州鞋被市场冷落,但温州的“二次创业”和名牌战略使温州鞋业迅速恢复了生机。 
 
2、改革开放、面向市场的制度条件。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产业群自然发育的宏观制度基础。纵观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群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在于产业群形成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产业群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诸要素不断流动和聚集的结果,而这种“流动性”、“自由性”本质上是以价格为指示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和活力源于以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制度。投入的聚集过程伴随诸多障碍,从而导致产业壁垒,而壁垒的降低或消除的关键,在于自由价格制度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体制由于其信息方面的困难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群或者更确切地说导致产业群的畸型发展。产业群形成和演进的规律还要求政府控制职能让位于引导服务职能。这种职能的转变要求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1979年以前,温州人的经商才能受到极左路线的强烈禁锢。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成千上万渴望创业致富的农民开始从狭窄的土地上转移出来,务工经商成为80年代温州农村时髦的新浪潮。一大批能工巧匠蜂涌出现。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温州产业群发展不可缺少的体制条件。这种制度变革主要有以下四点:1、集中统一劳动向自主经营劳动转变,劳动者获得了自主经营劳动权;2、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民间产业资本获得了制度性默许和扶持。3、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民间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获得了初步发育。4、严格封闭的城镇管理体制向开放的新城镇管理体制转变,农民获得了进城定居就业的权利。这些变革,使广大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初期资本积累转化为发展产业群的巨大动力。 
 
3、务实敢为的瓯越文化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 
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模式生成的背后,总有某些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经济发展不仅由经济因素决定,而且受到文化因素的严重影响。在温州,重商主义的商业文化传统奇妙地一直得以延续并广泛地深入民间,构成了温州人特有的文化“遗传基因”。 
 
区域文化传统不仅深刻影响经济主体的动机、动力和行为,而且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影响政府行为及其政策取向,因为政府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而地方政府的行为或政策取向,无不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讲,温州讲究实际,不尚空谈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利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务实的态度和政策的。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各级政府默许、认可和支持经济主体的谋利活动和创新行为的事实,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温州众多产业群都是在家族(家庭和亲族)团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是产业群的无形精神脉络。温州农村是一个传统文化特征十分明显的礼俗社会,宗族文化的影响至今仍根深蒂固。各姓氏聚族而居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村庄几乎百分之一百的家庭都是同一家族。血缘、亲缘等人际关系在温州人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使信任和合作得以加强。企业间在建立协作关系之前,往往就早已存在这种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这种人文环境,企业之间在资金上的相互赊借和延迟付款、工艺技术方面的相互模仿、合同订单的互借互助等默契的人情交往行为都无法进行,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也会变得十分高昂,而且,这种人文环境,能促使中小企业有效掌握商机,降低风险;同时,在遭遇经营困难时亦能同舟共济,度过难关。这种基于家族团体的产业群,在一个生产、技术、市场三重结构都不稳定的大环境里,往往比其他产业组织更具有灵活应变、规避风险的能力,它们虽小都坚定,既具有弹性又富有效率。总之,这种人文环境实际上就是产业群诞生的生态环境。无论在什么地方形成这种人文网络,就可以繁育出一大批小企业来,这就是温州企业遍布全球的奥秘,这也可以解释各大城市的“浙江村(绝大多数人口是温州人)、温州村”,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当地政府进行过多次清扫,但这些产业群仍然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4、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 
温州众多产业群的形成是温州人民自己创造的。温州人素以勤劳、勇敢、能吃苦著称,有着经商的传统和创新的意识,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超前的市场观念和坚韧的开拓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敢于探索,敢于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独特温州人气质和企业家精神。创新起始于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选择和对技术的敏感,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占着决定性作用。温州产业群的形成与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从温州农村各专业化产业群的形成看,创新成了各产业在当地落脚的最根本的动力。(朱康对,1999)创新活动在产业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致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约束仍十分强大的80年代,制度创新对突破旧体制禁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苍南县金乡镇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标牌徽章生产基地,其起因可追溯到当地一个村办的金星大队文具厂。1980年这个只有40余人的文具厂,受农业上包产到户的的启发,决定采用分散生产、集中管理的办法,对外在坚持集体工厂名义的前提下,实行统一厂名,统一银行帐号、统一纳税、统一提成和统一上交管理费;对内则实行经济上独立核算,后来人们把这种方式叫做“挂户经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之内,全镇农民群起仿效,涌现了2500多个家庭工业户,形成了一个以铝塑标识工艺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群。温州其他地区产业群的形成过程也有类似经历。 
 
第二,市场创新。温州人的经商传统,使他们能更早地把握市场机会,促进某些产业群的形成。以我省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的诞生为例。1977年,桥头镇桥头村叶克林、叶克春两位弹棉郎带着花弓、磨盘外出谋生。1979年春,他们路过苏州一家纽扣厂旁边,偶然发现垃圾堆里有一团闪闪发光的纽扣。他们就将这些不花钱的纽扣带回家乡试销,不料,销路很好。后来,他俩听说台州黄岩县生产铝皮扣,就自筹资金400多元,从黄岩贩进纽扣,在桥头摆摊试销取得很大成功。此后在此摆摊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纽扣市场。经过几年发展,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以纽扣市场为核心、产供销相结合,多种小商品并存的产业群。 
 
第三,技术创新。技术上的某种创新和突破,不但能带来成本的节约和赢利的增加,形成一定的比较成本优势,而且往往由于其他人的模仿(在温州,技术扩散基本上是沿着血缘、亲缘、地缘的脉胳向外扩散),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群的兴起。温州市原“十大专业市场”之一的苍南县宜山再生腈纶市场的兴起就是一例。宜山素有土纺织传统。“文革”中当地兴起再生布生产,但由于技术原因,产品质量不佳,导致产品积压。1979年,江山乡陈光友、陈光锡两兄弟首先攻克腈纶生产边角开花的难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0多岁的孙阿茶老太太又改造了开花机、纺织机,纺出了当地第一代再生腈纶纱。由于再生腈纶产品价格比市场上腈纶产品的价格低五分之一以上,产品很有竞争力。于是这一产业就迅速发展起来。至1986年,宜山区已有各种纺织机械3.3万台,5.18万人从事再生腈纶生产。 
 
四、产业群:温州经济活力的标志 
温州的产业群不但为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人文资源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集聚和互动,激发了区域经济的活力,从而为区域经济的不断创新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1、产业群加速了企业的衍生 
产业群内的精细分工与信息流动为大量新企业诞生提供了可能。一般来说,企业的繁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母公司分裂出来的新公司。这些新公司因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供应渠道、顾客都比较了解,能很好很容易感知现存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加上产业群内容易得到建立新企业所需的资产、技能、投入和产品;以及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进入门槛。二是当地人员或企业新成立的公司。一家企业在成功经营,模仿该企业的经营方法,利用其溢出的人才便可能成功,而最能做到这一点的是当地的人员和企业。通过长期的联系、交流和交换等互动过程,产业群内成员企业也能够较容易地获得某些特定稀缺资源,如知识、信息、机会等,加速了新企业的衍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过程。一个扩展的产业群提高了竞争性资源的共享性,使群内所有成员受益,最终能胜出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在1978年至今的20多年中,温州中小企业增加了近15万家,这与产业群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产业群激励企业持续创新。 
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演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比起单个独立的企业来说,温州的产业群在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方面起着更有效更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了一个区域性企业网络。如温州眼镜工业产业群内的温州凯达眼镜实业公司,在与供应商的交流中获得灵感,以塑料为原料,制造近视镜片,结果获得成功,填补我国镜片制造业一项空白,已申请国家专利。这种新型镜片可与玻璃、树脂镜片相媲美,具有质优、价廉、量轻等特点,已出口东南亚、西欧各国。产业群内各行为主体的互动行为形成了企业间的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合作有助于企业能更多地把握技术进步动态、营销管理技术和各种信息,而竞争更是迫使企业持续创新,不断提供新产品,创新循环不断加快。 
 
3、产业群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专业化人力资源和专用资源 
发育良好的产业群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专业化的供给源,为企业高效率地获取专业化人才和专用资源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手段。群内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雇员,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过程中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为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创造了一个共享的劳动力市场。这个良好的市场对劳动力和企业都十分有利。对劳动力而言,由于大量属于同道工序的企业的存在,工人在某种技艺上(例如做模子)的专门化,即人力资本投资,就不会因某家企业的倒闭,或与其中止合同关系而遭受重大损失,相反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其他企业,而人力资本不受贬低,这样反过来就会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的专业化。对厂商而言,则可减少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而且还能容易地从其他地区吸引优秀人才。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群还为获取其它重要的投入要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形成某种单项功能操作的联合需求,足够高的联合需求可确保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这能进一步促进供应商的专业化。企业群集的规模越大,专业化分工就越深、越广,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就越强,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4、产业群构筑了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区域发展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个性化。有竞争力的产业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和活力的源泉。温州的各个产业群,不像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所谓“高新技术”产业群,也不像广东的东莞等电脑信息产品制造装配业产业群。它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们以“轻小型”为主,一方面紧跟群众的生活需求,生产日常必需、使用周期短而市场十分广阔的产品,并且档次、品种齐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紧跟企业的生产要求,生产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的中小产品和配件。但正是这些产品奠定了温州经济的竞争优势。目前温州许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就达100多种,其中防风打火机占90%,眼镜占80%,磁力泵占70%……,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产品行业群体。产业的竞争力不在于其档次,而在于生产率的高低。 
 
5、产业群发挥了区域规模优势 
温州特色产业群内一般都有几十家、几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虽然单个企业规模不大,但通过区域集聚都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总量规模,发挥了明显的群体规模优势。柳市镇作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销基地,有低压电器生产企业1000多家,1999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占乐清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永嘉县桥头镇号称远东第一纽扣市场,有近千家纽扣生产企业,近万个纽扣品种,纽扣年销量达30亿元,是全国纽扣的集散地;还有服装、鞋类、打火机等行业都有几千家企业,形成了以市场交换为纽带、优势互补的企业群体规模,发挥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成为温州驶入市场经济海洋的“航空母舰”。这种以中小企业集聚成团、发挥群体规模优势来获取地区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6、温州产业群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群内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这种长期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和交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氛围,能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加速扩新扩散,使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如正泰集团为了能竞争致胜,累计投入5亿多元,建立了以温州为开发基地,以上海为科研中心,以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为科研龙头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体系,立足低压电器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把这些主导产品做专、做精、做强,突现了从中低档产品向九十年代领先水平产品、专利产品转变,并朝着智能化、电子化、数字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具有正泰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其中NC8系列交流接触器等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更是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创造了条件。 
 
五、几点启示 
温州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产业群不仅激发了区域经济的活力,更是构筑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产业群对产业资源的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说,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区域能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并且促使新产业群的产生和现有产业群的升级。为此, 
 
1、要以产业群为核心,依靠内源力量来发展区域经济。 
产业群得以发展是强调了企业“集成”而形成的一种内力。因此,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看引进了多少资金,成立了多少个大企业大公司,区域发展的潜力最终体现在能否出现若干个有影响的产业群。或者说,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内力,建立区域内生的增长机制与创新机制。 
 
2、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群为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调整的对象已经从产业间比例调整转到深层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措施从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的策略行为,调整的目标也从宏观平衡转向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组织本身的优劣,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成效有重要影响。产业群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既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迟钝、官僚主义等规模不经济,又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缺陷而引起的交易费用,而且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存能力,能够根据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重新组合和自我适应,并通过产业群内部企业的创新竞争,以及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了产业群的技术进步,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培育特色产业群应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3、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结网 
我省小企业量大面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容否认,大多数小企业存在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困难。值得指出的是,导致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规模小,而是因为它们的孤立经营。如果能促使这些企业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形成产业群,结成企业网络,那么,这些小企业是完全可以克服困难,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因此,在政策导向上,不宜过份强调组建企业集团,盲目追求企业规模,应该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通过产业群实现合作与结网。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1  1/1   1  

登录后方可发贴


[ 电话: 0571-85462761 王先生 QQ: 124520435 加入软件QQ群 - 杭州 - 浙ICP备19051128号-1 网安 3301040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