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开头,先给出了知识经济的指标,此后,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发展所欠缺的和所要发展的。 2002年4月8日,在民进中央和武汉大学联合组织的“新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对知识经济的解释是:“知识经济”最早出现在1996年OECD的年度报告中,是指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2%以上,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并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我国首次提出“知识经济”是由成思危先生1998年在政协1号提案中提出的,随后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因而知识经济又称“新经济”、“数字经济”、“精神经济”、“网络经济”等。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的劳力主导和工业经济中的机器主导作用。知识经济具备以下五个显著特征: 1、知识经济的一项核心指标是: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2%以上。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表现在宏观经济领域,知识经济区别于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有三个:高于4%的增长率、低于4%的通胀率、低于2%的失业率。(“一高两低”) 2、知识经济的具有复杂性、介稳性(追求不均衡状态下的均衡)、高风险性、周期性和寄生性。到2000年底,知识经济的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达到160万亿美元的规模。 3、虚拟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活动模式,以虚拟资本为依托,进行金融活动的循环运动。经历五个发展阶段: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 4、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运营方式,并具备如下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透明度高、创新性强、集成度高、报酬递增、推广应用迅速。 5、知识工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充分认识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世界的差距:我国的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综合评估表明,在选取的47个国家中,1998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排29位,1999年排30位,2000年排33位,排序呈下降趋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在世界跨进21世纪的步伐中,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向我们迎面走来。知识经济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产值最高的。从本质上看,知识历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密切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输、加工和利用,在过去和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传统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技术或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而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因此,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建议改变新古典主义使用的生产函数概念,直接将“知识”要素列入其中。在经济增长的概念里,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对知识的投资,知识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知识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过程的能力。但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资本积累,与此相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的手段,知识经济的目标是研究和应用新技术。现代经济的重心已经转移,获得新技术知识创造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灵活性已经超过工业经济时期的看家法宝--经验与传统。因此,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仅考虑投资、设备和传统生产要素远远不够,获取新知识、新科技、开发创新产品、培训生产创新产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更为重要。 不难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企业面临一∩羁痰墓芾肀涓锸窃谒衙獾摹?br> 二、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双重挤压 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出版的《全球信息与技术报告2001-2002》选取全球75个国家中,中国的各项指标排序是:中国当前的竞争力排第47位;中国的增长竞争力排第39位;其中技术核心变革能力指标排名第58位、高等教育入学率排名70位、技术转移能力指标排名第23位、信息和通讯技术排名56位、宏观经济环境指标排名第5位、公共学院排名第50位、电子商务水平指标排名46位、网络化完备程度排名64位。对于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国家仍在致力于缩短传统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差距的中国,面临着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不发达工业国虽然在努力缩小和发达工业国的差距,但就像尚未长大的树木马上又要被嫁接到更优质的品种上去,总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样再看看我们的管理:我们工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尚未完成,又要提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科学,而且我们的不少管理行为还带有农业经济的特征(有人把它称为混合经济下的管理科学),在这种“多种经济特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确实使我们的管理很难在较短时间达到知识经济的要求,需要长期努力。 我们对管理科学的期待,首先是因为在现实的企业运行中,存在诸多的管理不科学、伪科学。在中国调整、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衡量管理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为此,本届政府做出巨大的务实努力,精兵简政,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力求管理效率有所提高,在观念上有所突破,在职能上划分清楚。翻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一些工业部改为工业局的职能配置规定,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政企分开,不直接管理企业。不承担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职能,不下达生产或分配计划;不承担审批公司等职能。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权益。但是传统的管理观念和对利益调整的恐惧与不满,使个别的工业主管部门为了不失去对原下属企业的控制,正在这些企业的头上运用行政手段成立什么集团。这个集团的领导是由原工业部门中的一些行政领导担任,工作人员主要是机构改革中分流的机关人员,这种所谓的集团特别强调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包括及对领导的任免、外事出国审批、财务的监督、资本的增值等等。企业普遍认为这种管理办法比过去还要落后,还要倒退。我们似乎感到了一种带有农业经济味道的除了行使行政权力就无计可施的管理观念与行为正在向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管理科学施压。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解决这种困扰既要通过强有力的改革,又要清醒地计算它的代价,昼减少它的成本。管理是创造性的,但有时又可能是捏造性的;管理是建设性的,但有时又可能是毁灭性的。 以知识经济下的管理科学来衡量中国企业的现状与变化,就会发现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它对管理的要求就是反应更为迅速,决策更加果断,组织更加简化,效率空前提高。反观中国企业整体水平确实难以达到这种高标准和严要求,就像现代儿童吃了某些不负责任的保健品,开始生理上的早熟,也像现代很多青年人得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甚至脑供血不足等这些老年常见病一样。中国企业目前的一个主要病症可归纳为“小企业得大企业病”。这些企业有上亿或几十亿的资产规模,国内可称大,但相对世界500强却是绝对的小企业。这些相对大但又绝对小的企业,在形式上级愿“摆谱”。他们非常擅长按照政府机构的那一套来设置机构,管理企业。一些知名企业或在国内号称一流的企业,有的公司或集团总部机关办事效率极低、机构设置重叠、工作互相掣肘、审批程序繁琐、“官气”十足,令人震惊。更值得一提的是非国有企业也在深受国有企业这种所谓“规范化管理”的影响。此外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高度重合,决策与执行混为一体,集权与分权摸糊,企业对主要领导人依赖程度过大。这些现象任其发展,十分危险。 小企业害“大企业病”,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评价和确切的定位。因而导致了“小人物”却以老大自居。这种意识和表现,不仅来自较为肤浅的企业领导,而且已浸透到下属。我们在与这类企业的接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它们的售后服务人员态度很好,但公司机关办事人员却十分“牛”气。越具体的办事人员口气越大、态度越差,处处都在给人们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实际上都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败坏企业的形象。更可悲的是他们却把这种“副产品”视为企业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自豪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三、中国企业家不该真正担心的是:怕犯错误 2002年第八期《中国企业家》杂志刊载《雾中海尔》一文,面对2002年年初以来媒体的质疑,张瑞敏先生谈及从1998年开始至今仍未结束的“海尔流程再造”,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失败。为什么?象流程再造这样的变革在国外成熟的企业和稳定的市场环境里也只有20%左右的成功率,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海尔失败的机会?象海尔这样的企业以及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为什么如此害怕失败?丰收顾问抛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所有中国企业家的思考,希望也能引起关心海尔,关注中国优秀企业成长的公众们深思。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经营观念的不断创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来带动企业技术与管理的不断变革,研究与开发投资在空前增加,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大的发展。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居世界首位,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商共向1848家公司投入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比上年增长16%,其中投入信息业的风险投资本为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2%。美国硅谷1997年风险资本投资额增长了54%,新建公司大约3500家,住房开工项目创10年来最高纪录,硅谷的企业市值97年超过4500亿平均。所以,我们就会因此而明白了为什么美国的硅谷叫硅谷,而北京的中关村只能叫中关村。二者最显著的差距就是前者是理智地通过风险投资而推动高科技产业充分发展的场所,而后者只停留在一般的以电子科技商务、贸易活动为特征的“商贸中心”阶段。 按照知识经济对企业创新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巨大差距,差距的内核就是害怕失败。这一点我们似乎只要看看我国几家大的家电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所表现的低水平的重复与趋同,就可以找到这一答案。搞彩电的上空调、冰箱、电脑,搞冰箱的上空调、洗衣机、电视机,搞洗衣机的上冰箱,等等。那么多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上都在进行别的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尽管可能在某些性能上有所更新,但从长远看,所面临的无疑是瓣一轮的无情残杀,无论是失败的竞争,还是竞争的失败,都是对企业投入的长期浪费。 害怕失误来源于企业领导人对企业面临的环境与未来市场竞争对手分析不足,以及对自身实力的怀疑,当然也有人为是来自政府干预的原因。而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种不足和“万无一失”的决策出发点,恰恰构成我国企业领导人与国外优秀企业决策者的明显区别。正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所说:“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环节万无一失也许是新思想的最大障碍。”作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董事长的奥尔森先生认为,“不要担心犯错误,真正该担心的是怕犯错误”。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人才,不是那些对学到的知识沾沾自喜的人,而是敢于承认无知并经常受到无知驱动的人。越害怕失败的企业往往就越害怕批评,我国有很多这样的知名企业,它们被别人总结成功经验已积习成癖,在这些企业内部管理者也可以批评生产者,但对来自外部的批评往往过于“敏感”,甚至暴跳如雷。 丰收顾问接触过国内许多企业家,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或说应该在决策的哪方面吸取什么教训,即便承认有失误、有教训,也多是前任的或微不足道的,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担忧。目前,中国知名企业中确有一些这样文过饰非,避重就轻,只注重包装的企业,他们把不好的一面也像好的一面一样维护,只能花钱买表扬,却不像他们在文字和媒体上表示的还能“花钱买批评”……造成这种局面,仅仅只由企业家负责任吗? 人们在口口声声谈论中国需要创新的时候,为什么不宽容创新的另一般:50%的创新失败呢?还以海尔为例,如果张瑞敏没有在1998年开始海尔的流程再造,海尔在随后的家电业价格战中,也会陷入其中……我们在关注海尔、关注联想的初衷里,有没有包容张瑞敏、柳传志也可能犯错误的胸怀?他们毕竟不是神。 四、知识经济所要求的企业联盟是以创新和知识为纽带的联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科技发展的速度更快,体系更复杂,没有哪 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一个公司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它要求组织与技术共享。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胜利者,就是在知识与技术共享上领先一步者。欧洲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曾预言:谁掌握了下世纪的产品,谁就掌握了一个世纪。可罗伯特.赖克在《转型的美国经济》这本名著中却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现在产生巨大价值的公司,已不再是生产那些覆盖世界的产品的公司,而往往是在两个相同或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找到联系并且解决了联系的公司。 为此,过去的竞争对手都不能再仅仅从敌对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同竞争对手的关系,而是要把你认为合适的对手转变成合作伙伴。90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相继登台的跨国公司之是的战略联盟,强强联手合作,正是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要求。反观我国企业,叹之不及。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以价格为主的市场竞争几乎在所有的市场展开,竞争之火愈演愈烈,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却鲜有产生。害怕合作,热衷“鸡头”。规模再小,只要是我说了算就行的陈旧的农业经济观念,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成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企业集团,为强化其国际竞争能力,扩大规模效益,不少同行业企业自愿不自耗的在形式上实现了强强联合,媒体爆炒一顿,事后各自为政。有人说中国的企业集团问题是“大集团不大”,这也对,但我认为主要症结是“集而不团”,每个个体为自身的利益争斗,为权力的再分配较劲,由此联合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可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企业联盟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具有内在要求,更具有优秀素质与质量的联合,而这种要求对我国企业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建立及转化,虽然十分艰难,但却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知识经济使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提升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为核心的经济,它要求在企业的资本格局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即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企业要素,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仅仅是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这中间包括广大股民和普通消费者。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最主要代表就是企业家。当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下,跨国公司的老板们在决定国家经济命运的问题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时,中国还在为企业家的概念性质乃至于谁是企业家,谁不是企业家争论不休。我们在坐而论道中花的时间太多了。事实上,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可以搞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个无能的领导人也可以毁掉一个颇具增长潜力的企业,这在中国也不鲜见。企业家是人们心中的尺度。至于这些人是叫企业经营者,还是叫企业家,是先有了“企业家”的称号然后才成为够格的企业家,还是相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要有一大批敢于挑战市场、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型人才。不重视企业家的作用,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就缺乏企业革新的最重要推动力,我们的所谓管理科学就会有愧于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另一个代表是公司员工。最新的来自西方企业家的观点这样认为: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的客户。教育领先是科技领先的基础,未来最成功的企业不是那些大量投资于资本设备的公司,而是最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司。对500强的有关研究表明,企业对员工教育投资1元所获得的效益高于投资2元于新机器。在职培训甚至终身教育,正在成为优秀公司的竞争战略的一部分。 以上只是有侧重地分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主要难题。并非批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只是想通过有“痛感”的撞击,唤起中国企业领导人对知识经济带给我们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挑战的警醒。(胡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