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讨论 经济健康发展迫切呼唤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内控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 国际资本市场大力强化内部控制要求。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布是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花巨资聘请海外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对于内部控制这个字眼几乎是无人不晓,然而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却不是很多。甚至在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之中,占比很大的部分都将内部控制狭隘地理解为权力的制约和牵制。由此很多人认为,既然一般的公司都有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那内部控制工作应该由这些“监督机构”负责,认为是监督机构的事。没有正确的认识,指导思想不正确,怎么能指望正确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讨论内部控制建设时,将“内部控制的目标”作为首要问题列在第一条的原因。有人会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已有明确的描述。是的,但在这里我们想讨论如何推动这项工作的,更关注在企业的落实。这就必须进行面向工作的讨论,必须认清现实中上述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以供实践参考,况且恰恰是组织的内部控制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持上述的认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里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所谓有效性是指经营的目标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的,是支持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另一方面是经营效率,就是说内部控制应该能够提高经营效率的。就是相较过去或同类企业,同样的产出成本得以降低,同样的投入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出,浪费及人为的损失减少了,因而资源得到高效地利用。 其二,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强调对外报送的、公开的反映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可靠。 其三,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应该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符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 二、怎样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为了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上面明确了工作目标(做什么),紧接着就是为实现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做什么和怎么做便构成了内部控制建设这项工作的计划。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后期将陆续出台的内控具体规范(现在已有17个具体规范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及关于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和鉴证的《指引》为我们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性方案,不过是具体的内部控制方案还是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内容来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因此企业每一层、每一个业务或作业的内部控制方案都需要面向这五要素。其中,内部环境要素又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根基,其核心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可见加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统一思想是第一重要的。特别是面对现在的认识基础,各企业加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是决定性的。 内部控制建设重在执行。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当局应该立刻着手行动起来。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不是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起点”不是最重要,关键在于注重以建立的内控方案付诸实施。然后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风险,不断改进和完善内控体系。事实上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内控体系,更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必须与所在企业的业务、环境、状态结合起来,并随之应变。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重在执行,是说你别光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请付诸行动。还有一种现象,企业本本上的控制体系很“完善”,有些甚至是重金请著名的咨询公司做的,但却被搁置在领导的书架上、企业的档案室,必须付诸行动。 内部控制建设要围绕“业务流程”这个主线。内部控制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而企业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分解成一件件事、一项项工作,为了做好这些事,企业通过“业务流程”落实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作业”。企业目标能否达成的风险在于这些事情和工作是否按计划完成,而这又取决于构成“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业是否能按要求的标准完成,每个环节的失败都会整个业务流程的效果和效率。内部控制就是面向业务流程的,合理保证业务流程按要求进行,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按计划做好,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抓住这样的主线,内部控制建设便有了“切入点”--清理业务流程。 内部控制建设要遵照重要性原则。企业要把内控建设的重点放在对企业目标实现影响大的主营业务、重要业务、关键业务上,然后逐步完善。 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要素。这里的“信息”是指那些执行业务流程过程中产生的、内控关注环节的作业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揭示相应环节的执行状况和偏离计划(标准)的程度。它不是所有作业的简单罗列。所谓“沟通”则是将上述的重要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下来,并传递到相应的风险控制责任人。 重视内部控制的“内部监察”要素。内部监察就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评价,发现控制缺陷,提请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对所有关注的风险都建立了适当的应对方案?其二是这样的风险应对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参与。企业清理业务流程应该是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清理业务流程,使得每位员工都更加清楚自己所在的流程、这些业务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关系、自己在业务流程中的环节和角色以及对风险控制的责任。全体员工的参与将使得员工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更加主动地防范风险。内部控制建设要求企业管理当局要让每个岗位的员工明确自己在公司整体中的角色、作用和责任。事实上,分布在每一个流程环节的作业工人更加清楚风险所在。从提高效率来说,作业员工在流程优化上也能起重要作用。优化流程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部控制建设要防止像许多企业贯彻ISO标准中出现的“两张皮”的现象。 三、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会在国企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角色 所有者或股东会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战略目标的审定、内部控制建设的管理。 战略目标是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经营目标的基础,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是支持战略目标的。而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假定前提,内控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建设的管理包含三个层次,其一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计划进行管理,要求企业的内控建设计划是积极的、可行的;其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计划的执行跟踪,督促计划有效地付诸实施;其三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考评,股东会除了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内部评价和企业监事会进行外部评价之外,还可以聘请中介公司进行独立的外部评价。由此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否达到计划目标,并以此考核责任人。 四、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角色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担当者、责任人。 五、企业监事会在国企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角色 企业监事会除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管理当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并根据国资委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外部评价。当然,无论是出资人、企业管理当局还是监事会,其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因此监事会,特别是专业的监事们,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专业优势,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专业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