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唯一出路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专业源于专注
www. onlyit. cn   
学习交流 文件下载 手册资料 交流QQ群

    

 1  1/1   1  
作者
内容
wanglj  [个人空间]


注册  2005-09-26
发贴数  2764
精华贴  6
原创贴  1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1»发布于2006-05-28 22:59

  珠三角企业为什么纷纷倒闭?  
 
  近年以来,有关珠三角企业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继“空手道”高手张海之后,资本玩家顾雏军相继“出事”,预示着科龙与健力宝这两家知名企业神话的彻底破灭;而TCL这个家电行业里的领跑者,在国际化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出人意料地亏损6个亿,其旗下的多元化产业几乎全部处于生死线上!还有南方高科、熊猫音响、东洋空调等等也纷纷倒闭或衰败。无独有偶,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有1/3被淘汰出局。真是三年河山三年河西,当年的“先驱”变“先烈”,曾经的“明星”变“流星”。难怪有人惊呼:中国企业的“寿命”如此短暂! 
 
  经济全球化及微利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国内大多数行业的竞争程度,国内民企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同样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长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有的却困难重重,举脚维难,昙花一现?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有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勇于变革,以变应变;有的企业却不思变革,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民营企业不变革风险更大 
 
  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最大的特征就是“剧变”,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下去,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变”应“变”,而绝不是以不变应万变。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它们充分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及时进行变革,这样不但成功渡过了危机,而且通过变革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另一些企业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却畏之如虎,带着侥幸心理在一天天的等待与观望,直到企业危机四伏,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这时才想到去变革,然而船到江心补漏难,变革的最佳时机早错过,这时的变革成本与风险已经非常大了。 
 
  无庸质疑,任何变革都会存在一定风险。正如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君王论》提出:世界上没有比推动变革更难的事件。因为多数当权者一般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对于变革一开始就持否定态度,员工由于对变革后是否对自己有利看不清楚,也不会对变革给予十分的支持,这就导致变革管理很难被推动。 
 
  但不变革的风险更大,正如达尔文所说:“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美国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只有内部的变革比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更快时,才能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舍此,别无选择!  
 
  民营企业变革的征兆  
 
  什么样的民企需要变革?因为变革是有成本与风险的,所以民企老板一般不会轻易地推动变革。企业只要还活着,就会有问题;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要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局部、短期的小问题,只要通过规范化管理就可以解决了,不必一定要进行变革。变革是可以通过一些征兆看出来的。例如: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降,如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和浪费严重,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创新,如企业缺乏新的战略和适应性措施,缺乏新的产品和技术更新,没有新的管理办法或新的管理办法推行起来困难等;组织机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交流不畅,机构臃肿,职责重叠,管理幅度过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多,管理效率下降等;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如管理人员离职率增加,员工旷工率,病、事假率增加等;企业内部关系变得复杂化,员工不务正业,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等。 
 
  当一个企业出现以上征兆时,应及时进行组织诊断,用以判定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加以变革的必要。  
 
  变革是“摸着石头过河” 
 
  企业变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但如果总结一下成功企业的变革的话,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供大家参考的。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变革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借助外脑。包括像麦肯锡等等,这样来解决本企业变革的问题。因为每次变革就意味着很多人要卷铺盖走人,每次变革就意味着公司有很大的变化,借助外脑,专家说这个企业应该怎么样做,这样往往比直接做变革要来得快。这样外部机构比较客观、专业,所下的诊断结果比较容易令人信服,相对来更能被各个部门接受,这是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很多企业采用的,就是大刀阔斧地换人。比如说换执行总裁或CEO,包括部门负责人,也就是所谓的聘请“空降兵”,这比较适用于那些关系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如当年科龙出现问题后,就聘用屈云波到科龙任副总裁进行内部变革。 
 
  第三种方法是要从企业内部发现变革的力量,包括从企业内部提升一些有想法、有创意、有决策的人员进行企业的变革。 
 
  去年以来我们公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变革,变革之初,我们和深圳、广州7家咨询公司进行了接触,并且邀请了其中的3家到公司比稿。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请顾问来进行变革这条路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度没有很大的把握和信心。感觉咨询公司在短期内对我们公司的了解毕竟有限,难以深入下去,难免流于形式,达不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方案势必与实际需求脱节。二是费用问题,顾问公司做一个“3P”方案,一般的报价都在40万元以上,更不要其它费用开支了。 
 
  最终我们决定自己做变革方案,同时借鉴、学习外部的变革经验。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我们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变革是一种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直接涉及到公司内部每一个人的收益,因此,纵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宣导工作,但变革对广大员工所产生的冲击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变革方案中任何的一点脱离实际,都会导致难以有效实施。我们不得不慎之又慎,每一个方案都是在广泛调研、沟通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后才得以推行,有时往往为了一项新制度的出台,我们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力求稳妥再稳妥,而不想使新的制度对大家产生太大的振动,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小步快走式变革”。 
 
  企业内外部因素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借助于外部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制订方案的时候,我们高度重视“外脑”的作用。为此,我们多次咨询外部专家学者,与外部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互动,了解其他的企业的做法。如我们组织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前后多次到顺德的格兰仕、中山欧普、华帝等珠三角名企参观学习。  
 
  变革需要执行力 
 
  对于公司的变革,只有广大员工充分理解了才能积极地支持与配合。对于那些没有征求自己看法的变革,人们总是持负面看法。关于可能的变化,会产生很多的谣言(要降工资、要炒掉谁、要免去谁的职务了)。对变革过程的过少参与,同公司其它员工的过少沟通,都导致实施变革时缺少公司员工对方案的极为重要的支持。由于员工觉得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没有得到尊重,他们很可能会对方案冷嘲热讽。如何确保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也是企业变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再好的方案,但是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很差,都将使其变成一堆废品或一个差方案。实践证明,执行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专门小组负责推进、沟通和监察,确保所有方案按照计划日程在逐日深化;二是发生有不适用地方时,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讨,现场解决;三是要形成正规书面文字文件,避免口头传达或口头制度,确保变革的清晰性和传播的准确性,如我们的采用每两周开一次总裁办公例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下来,并有专人跟进。我们公司的变革管理由三个团队组成:领导决策团队、管理团队、执行团队。我们称之为改革的“三架马车”。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变革。 
 
  领导决策团队由公司各主要部门的高层领导组成,主要成员大部分是公司的董事。领导决策团队负责变革大局的把握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作用是提供对变革的支持。他们要启动变革、支持变革、提供资金。他们并不参与变革流程的日常设计工作,只需对方案进行审查、批准即可。 
 
  管理团队由各层次的管理者和业务领域的代表组成。他们的作用是制订变革方案。他们的职责是发现需要进行的变革,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执行团队是由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组成。他们的职能是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补充变革方案的细节,执行方案,并在执行中调整方案。 
  为确保变革管理的有效性,领导决策团队对两个核心问题把握得相当好: 
 
  一是给予管理团队足够的权力,使得管理团队得到高层的坚决首肯,得以顺利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 
 
  二是领导决策团队作为变革的核心协调人,对变革方向坚定不移,但又刚中有柔,能艺术性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消除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组织方式的目的是要克服变革的阻力。因为这样的组织方式包含了主要的决策人员和公司各种力量的代表。各种想法,都能迅速地在团队内部进行讨论并采纳,这样的团队结构将使得公司中的其它人觉得,这样的团队代表了他们的利益。 
 
  一定要把握好变革的速度、力度,要考虑员工的整体素质,切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方面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个著名的失败案例--实达变革,当初,麦肯锡给了他们两套方案,一套是一步到位,一套是两步到位,实达领导人认为自己权威很高,一步到位没有问题,最后搞了五个月就失败了。基于这种教训,在变革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地在思考,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如何认识广大员工对改革的承受力? 
 
  企业象人一样有其成长的规律可以遵循,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可以发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这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然进程,不可逾越。目前90%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的民企,其管理变革的方向是进入科学管理阶段。研究过企业的管理进程之后,为了保证改革的成功,我们决定采用先慢后快的方式。 
 
  至关重要的是,改革需要实权人物支持,从始至终,一无反顾的支持。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支持变革的应该是实权人物,即企业老板,他是一把手,是投资者,对整个企业前途命运负责,除此外其他人不行。从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持变法的虽都是皇帝,可两人权力全然不同。商鞅变法时,国君是一把手,掌握最高权力,国君同意,就没人能反抗;在戊戌变法时,大权并不掌握在光绪帝手中,而在于慈禧太后手中,即使变法的是光绪帝,但慈禧太后不允许,变法就失败了。实权一把手的支持是变法的关键。其次是从始至终,一无反顾的支持。变法过程是新旧力量斗争的过程,通常是旧的势力占优势,变革的阻力就不用说了。如果第一把手不能顶住压力,那改革必然失败。 
 
  最后,变革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从措施上看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那就是:人民从商鞅变法中可以直接得到很多实惠,让人民朝着国家要求的方面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可以免除徭役,去参军作战,取得战功,可以获得爵位。这样打破了当官凭关系的限制,让有才能的人有了成为贵族的希望。人民全力支持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戊戌变法的措施,主要针对国家上层建筑的,人民并不能从措施中看出自己的利益,对变法持无所谓的态度。 
 
  事实上,管理变革的最终目的,并不仅限于降低成本、扭亏为盈等短期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变革,使企业对变化万千的外部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以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持续性地作出变革的行动。


        




企业的出路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是共享一份团队的融洽的感情,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


 1  1/1   1  

登录后方可发贴


[ 电话: 0571-85462761 王先生 QQ: 124520435 加入软件QQ群 - 杭州 - 浙ICP备19051128号-1 网安 3301040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