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j [个人空间]
     注册  2005-09-26 发贴数 2764 精华贴 6 原创贴 1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
|
|
根据478号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于12月11日正式实施,2006年末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我们喊了多年的“狼”来了。目前,在我国有183家外国银行的分行,其中已经有十几家外资银行有意将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届时世界一流的知名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中资银行能否抵御外资银行的挑战呢?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网点分布广泛,异地通汇能力强,客户资源广泛,清算系统完备,汇路畅通,拥有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点和完善的业务体系。劣势是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完善,工作效率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高。从业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此外,分业经营框架下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也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从目前看,中外资银行各有差异,在竞争中各有优劣。中资银行怎样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和竞争,如何发挥中资银行的优势,扬我之长,避我之短,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由此,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以下对策: 以“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 所谓“精致”营销,包括两层含义,即进行市场定位并树立营销特色。我国银行的营销往往缺乏战略考虑,以资源分散和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市场,结果只能是成本效益不对称,广种而薄收。因此,中资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经济发展、客户需求、自身实力等因素选定和培育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并根据锁定的重点目标客户类型,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定位,乃至金融企业整体定位。定位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形成产品和品牌的“异质性”和“特色化”,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银行应重点研究如何在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保持并深挖外汇业务的相对优势,建设银行应抓住我国住房改革的机遇,加强住房金融的开发和创新;工商银行应发挥人民币业务的优势,加快本外币一体化的进程;农业银行应开拓城乡一体化的金融业务市场;而众多的新兴商业银行作为市场新入者,则更多地应把目光转向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和普通工薪阶层。当然,在此决不否认各银行业务的交叉和多元化与市场的细分、定位和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市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 银行的营销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而金融市场并非静止不变,因而必须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营销思想,做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市场需求在变,社会环境在变,客户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银行的营销服务必须不断地做出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作为市场份额的守护者,中资银行更要有一份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研究市场格局和市场需求的未来变化,树立长远目标,以变应变,以攻为守,攻守兼备,使中资银行立于不败之地。 以产品开发扩大市场占有 在中国,各银行的“存款大战”尽人皆知,尽管这中间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言而喻,但为争夺资金来源,各银行似乎一贯“义无反顾”。这体现了我国银行一种狭隘的营销观念:盯着已成熟的市场,以赢得现有市场份额。在各家银行市场定位和营销管理水平都相似的情况下,这种竞争的意义并不大,甚至造成“两败俱伤”。因此,银行要的是打破旧框框,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推出新举措,创造新思想,避免正面冲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只有最具创造性的银行,才能最终赢得目标市场。 以公共关系建立促进产品推广 银行进行产品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大客户的购买,而客户对金融产品的购买决策是建立在信息、信任、关系和他人赞扬的基础上的,因此正是银行和客户的紧密联系才是金融产品推广的“生力军”,这也是外资银行重视客户情感经营管理的原因所在。我国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转变、修改、完善乃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在关系网中树立形象,在形象先导下顺利实现营销目标,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迎接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
|
|

企业的出路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是共享一份团队的融洽的感情,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