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竞争优势与产品价值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专业源于专注
www. onlyit. cn   
学习交流 文件下载 手册资料 交流QQ群

    

 1  1/1   1  
作者
内容
wanglj  [个人空间]


注册  2005-09-26
发贴数  2764
精华贴  6
原创贴  1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1»发布于2006-12-27 22:28

    近年来,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知识资产的产生、积累和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能力看成是基于知识的战略管理的基础,认为核心能力是对企业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法。产品的隐性内容包括稳定的基于知识的经验、技术和能力,它们往往最终决定产品的整体价值。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 
 
    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先进性极大地影响了组织管理其知识和生产力的方式。尽管先进的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Lank(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人力活动。当前的企业组织更多地通过劳动力、资本和知识的结合来创造财富,并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Tichy(1993)认为知识的增强活动可以代替组织开发物质资源的活动。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已经逐渐成为后工业组织的一种竞争优势。Edvinsson & Malone(1997)认为知识对于组织的绩效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知识资产拥有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如缩短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组织知识和改善核心能力等)来提高收益的潜能。在后工业时代,当组织实现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其主要精力就要投入到速度和过程的经济中。能够快速地对市场条件和机遇做出反应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竞争优势,而知识被看作是实现这种快速反应的先决条件。 
 
    知识在组织中的管理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组织管理进行了检验,这些角度包括:管理与战略、组织文化、组织知识、实践社区、信息技术和其他一些方面。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影响包括人员、进程、结构、文化、技术、领导、战略、变化、激励政策、衡量标准等等。然而,尽管学者已经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却大多是从一种有限的视角来进行的。这些有限的方法探讨了知识管理的一些相互分离的因素,但是并没有涉及组织试图控制的不同知识管理因素之间的互动情况。另外,这种方法也没有为理解这些互动在后工业组织的不同组织层级中变化的方式提供解释。在组织的背景下,知识在不同的组织层级中存在,而对知识的管理要考虑到很多因素。知识的概念与信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息仅仅是描述单个物体,而知识不仅描述单个物体,并且指出这些物体间的关系。而且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具有动态的特性并且需要行动。知识的创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经验与行动相互作用并创造了知识。积累的知识反过来往往又促进了新的合理的经营行为,这些经营行为最终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成败。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核心能力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这两种知识都是由技能和能力来创造的,或是与市场的进入有关(销售或者分配),或是与功能相关(研发或者生产)。两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显性的知识在公司与个人间至少可以进行部分的转移;而隐性的知识如果要在组织间进行转移,其成本极高且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显性的知识可以模仿,因此,在创造可持续优势上的潜力也就较小。  
 
    近年来,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知识资产的产生、积累和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经济发展应以知识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为主体的观点。管理学研究中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管理学界讨论的两大热点问题。不过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和纳沃菲尔特、科利斯以及蒙哥马利创立的资源学派均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出现了以Prahalad & Hamel(1990)为代表的核心竞争能力学派,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当企业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于发展其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它方法替代或模仿这些能力时,企业就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能力学派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企业成长依赖于知识,也依靠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能力。同时,核心竞争能力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而且依赖并深深植根于其发展路线。国外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可以归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这些观点差异很大,但共同之处是都将企业核心能力看成是基于知识的战略管理的基础,认为核心能力是对企业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核心能力学派作为资源观战略理论的最新发展,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直到目前,西方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对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虽然核心能力是各个公司的内部特征,但是明确核心能力并与关键竞争者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这种公司间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对某一个公司来说,一种能力就有可能或者没有可能成为他的核心能力,就有可能或者没有可能成为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核心能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人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事实上,在关于市场推广的文献中,他们两者常常是可以相互交换使用的。Bogner & Thomas(1994)提出了从顾客角度出发的核心能力的定义,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与竞争者相比,公司特有的使顾客达到最大可能满意度的技能和认知特性。Brännback & Jelassi(1999)之后把该定义应用于他们的研究中,把核心能力看成是基于知识的战略管理的基础。这样,核心能力可以认为是对公司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法。 
 
    核心能力源于公司的内部知识基础,而竞争优势是来自于被服务的市场,即公司外部。Peteraf(1993)指出,如果采取行动那么只有在市场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核心能力才能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在不同行业作为市场环境中的变动因子虽时间而变化,影响了公司特有资产的相关重要性。但是,公司不仅简单地随着外在力量而起作用,而且也会改变他们的运营环境。 
 
   (三)知识与最终产品价值 
 
    知识的这种矛盾也要从结果的角度进行考虑,即知识是如何对最终产品的全部价值作出贡献的。除非能力和优势切实可行地融入了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否则不会对顾客产生价值。把知识管理与顾客需求结合起来是合理的商业行为的基础。Mascitelli (1999)指出传统的投入(指商品方面)在高技术市场上不足以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但是,他们是价值的体现,或者说是由知识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体现。这样看来,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1)商品内容;(2)产品或服务的显性知识内容;(3)产品或服务的隐性知识内容。物质产品特点的价值决定了产品的商品内容。产品的显性内容是指由转换了的基于知识的技术和能力创造出来的增加的价值(如商标认证)。产品的隐性内容包括稳定的基于知识的经验、技术和能力,它们最终决定了产品的整体价值。 
 
    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概念化 
 
    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品的商品(生产)规模很少能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潜力,在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它主要是从外部得到的。显性的知识反而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竞争者能够很快地效仿他们可以得到的显性知识。快速的技术变革、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和经济管制的解除都正在对保护贸易论者施加压力,这使得基于显性知识的价值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独一无二的隐性的资源通常被称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的资源和产品增加的价值。问题是,一个组织如何清晰地知道它的隐性知识要素是哪些呢?管理者面前的挑战就是规划公司的战略,使公司可以得到大量的隐性知识。这对在竞争环境下发展可以积极反映公司产品价值的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显性和隐性的知识都是无形的,并且很难进行区分,所以采取何种手段进行这种知识的测量依然非常困难。并且,这些理论观点的实际结论还需要进行实体化,也就是说,未来需要加深对知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资产的理解。 
 
    (四)对中国的启示 
 
    在国际分工与企业国际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中国的传统产业由于附加值低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在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不能长期过分依赖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势,而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已是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中国的企业一方面应提升传统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另外一方面则应扶植高科技产业的经营实力,而要提升这两方面能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开发、知识整合与管理,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自主开发能力。因此知识的整合与管理对于当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紧迫的课题,需要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努力来认识知识管理和组织创新的本质内容。中国企业的飞速成长依赖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而知识和信息对现代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目前中国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亟待加强,尤其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比较多的背景下,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进行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对于中国企业切实可行的基于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上述研究可以为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出路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是共享一份团队的融洽的感情,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


 1  1/1   1  

登录后方可发贴


[ 电话: 0571-85462761 王先生 QQ: 124520435 加入软件QQ群 - 杭州 - 浙ICP备19051128号-1 网安 3301040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