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光 对于这几年投身 IT业的企业家来说,感受得最深的就是大起大落。事实上,自98年中国IT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来,这种大起大落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的沉浮,行业的兴衰就如像被放大的物体,既一览无余,又如过眼烟云。 IDG 95年开始在中国做风险投资,98年到2000年间共投了53家企业,基本都和互联网有关,在2001年至2002年互联网低潮的时候,只从搜狐上赚到了钱,甚至还有很多网站倒 闭了。而到了今年,随着互联网的回春,易趣被雅宝收购、3721被雅虎收购,IDG在中国互联网方面的投资又开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互联网的回春只是 2003年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003年IT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疲乏的发展时期。从和大家探讨的结果来看,目前大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持续增长的问题,而这又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新的增长点”、“国际化的时机与机会”、“中国IT的合作联盟与专业分工”等几个方面。 遭遇瓶颈 对于 IT企业来说,机会永远都有,市场也总会有需求。对于创业者或市场新入者来说,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产品、合适的技术、合适的团队,然后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认知模式,就能以此生存并壮大。而对于一些涉足较早的老牌IT企业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如何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百年老店,实现基业长青梦想的问题。 资本是这几年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问题。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表现得最多的还是对资本的渴求,希望能得到资本的垂青。有两年大家只谈投资,不谈产品,不谈投资,就仿佛找了钱就好办了。但从去年开始,企业对资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表现得资本的期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资本的敬畏。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 “对IT企业来说,投资人就像火车头,企业就是站在火车顶上拼命的跑,企业即使意识到在前面有一个山洞,很可能就会被撞下来的,但他也不能由自主。”徐少春说他原来挣过一千万,也亏过一百万,但没怎么感觉累。但现在却不得不时刻小心,稍有不慎,媒体就会评论,股价就会波动,“让人感觉好象我就做不下去了,迫使你不得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有了资本之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大大加强了。今年由于SARS等原因,国内有几个上市的IT企业遇到了暂时的苦难,在经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亏损,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 资本重要,技术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联想去年做了一个技术大会,要向技术转移。金蝶今年也提出要做技术型企业,前两天刚发布了他们最新的中间件产品。从他们的这种思路可以感觉到,对于中国整个产业来讲,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很难真正做强,做大,没有核心技术永远都会受制于人。但核心技术的开发都是有步骤的,什么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技术该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需要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 资本和技术都要有一个驱动,那就是市场,还有一个就是政策。美国政府提出的 “信息高速公路”在催生一个巨大的市场的同时也把投资人的热情激发了出来,投资人纷纷把资本投向IT领域,而获得投资的IT公司又将大笔的资本投向技术,技术的突破又激发了政府和投资人的热情,如此循环从而带动了整个美国IT业的繁荣。而情况在中国也有些类似,政策的开放带动了资本的进入,从而诞生了像华为、联想、神州数码、中兴、用友、金蝶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他们或市场领先,或技术领先,或产品领先,但他们在这两年却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就是经营规模停滞不前、新增长点乏力,而在精神上则是表现为疲乏的状态。 事实上,不只是他们,很多中小型的企业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久前,我们曾组织了国内 20余家创业10周年的企业就其10年的发展过程做了一个总结,发现他们之中很多也面临着经营规模停滞不前、新增长点乏力,增长疲乏的问题。 差异化发展 2003年的一个趋势就是国际化,提出国际化、进军海外的不仅有华为、中兴这种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通信企业,也有联想、方正这样的传统PC企业,还有东软、金蝶这样的软件企业,甚至连做配件出身的华旗也提出了国际化的口号。我们还为此做了一个走向海外的系列跟踪报道。 但从目前来看,除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在海外做得还算成功之外,其他企业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华旗在国内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有了 10个亿的规模。华旗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公司,冯军说,希望能在那伸只脚,从MP3开始,希望以“高价高质量”的诉求来打开市场。虽然走向海外是一个方向,但这个风险是很大的。所选择产品的市场情况怎么样?竞争对手到底怎么样?我的目标市场怎么样?是走技术路线还是走市场路线?现在是否是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这都需要企业去判断,去选择。 选择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差异化。国产 PC的日子这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这并没有妨碍一些新品牌的崛起,深圳新天下就是一个例子。他们瞄准的就是低价的用户群,走的就是低价的路线。在客户买之前,他就说清了,我这质量可能差一点,但肯定够用,而且一定是低价。就目前来看,他们这条路走通了。用友和金蝶今年也加快了差异化的步伐,用友选择了做服务型企业,而金蝶则选择了走技术的路子。但对于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来说,要做到真正的差异化并不容易。 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制造,很多产品也标注了 “Made in China”,但具体到IT制造这块,除和IBM合资的长城外,表现突出的都是像鸿海、友达、仁宝这些来自台湾地区的厂商。目前,这些来自台湾的大都具备了相当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准,像威盛现在已经能够在芯片组和CPU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而中国内地的IT制造业大都还停留在组装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靠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运营成本。当然,2003年,IT制造这两年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内地的一些企业如京东方、翰林汇等也加入了进来。而在技术上,长城在硬盘、清华等高校在下一代显示屏OLED方面也都有了质的突破。 产业联盟缺位 前不久,国信办的人来我们这调研,我们找了 18位总裁跟他们谈。大家讨论得最多的还是政策。信息化看起来风风火火,很热闹,但反应到销售上却没见多少单子。行业也好、系统也好,制造业信息化也好、电子政务也好,大家探讨得比很多,但用户的需求什么,想做什么,他不清楚,政府也不清楚。我们帮助他理清需求,然后帮助他介绍一下明年要建立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帮助他推进一些新的东西,最后用户的成本非常高,而IT企业则没有得到好处。企业的苦恼凸显出CIO地位的同时也说明了沟通的必要。 CIO方面,我们和IDC创办了CIO俱乐部,去年又举办了第一届CIO年会,给CIO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今年我们更是和国资委合作,将来自全国191家大型企业以及其他一些领袖企业的CIO请了过来,希望他们促成CIO们能和国内的IT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除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缺乏良好的交流之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没有一个好的交流机制。硬件企业与硬件企业之间、硬件企业与软件企业之间、软件企业与软件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虽然中国IT产业链的链条已经初步形成,但离专业分工和产业合作联盟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们每年的 CEO年都会把大家都请过来,请国际知名的IT咨询机构来做一些基本判断,看看哪些是真相,那些是假相。从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对于国际市场状况,对于这几年的发展,专业分析师的分析都相当到位。我们也会请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来参加,这样他们在政策的时候就会把大家的看法和意见写进去。另外我们也希望大家能看看竞争对手,看看合作伙伴的判断,相互提些建议,有时候也有思想的交锋,我们希望能促成一些联合,虽然有竞争,但毕竟大家还存在相当的互补性。 今年我们还在跟商务部合作,研究 WTO对企业的影响。虽然加入WTO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的危险好象还没到来。很多人都说,很多企业尤其是国际企业来说,加入WTO是一个好事情,但在国外,WTO并完全被看做一个好东西,中国的企业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应该注意到其实未来会更加危险。对国内企业也好、国际企业也好,都必须时刻注意危险。政府没法帮你,这是游戏规则的问题,而且有许多是政府不该负责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不管是国内企业也好,国外企业也好、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都应该多联合,多沟通。我们也愿意搭建这样一平台,对产业中的热点,潮流做出务实求真的思考,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 文献来源: 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