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_安全目标管理_管理职场
学习.交流
专业源于专注
www. onlyit. cn   
学习交流 文件下载 手册资料 交流QQ群

    

 1  1/1   1  
作者
内容
无影  [个人空间]


注册  2005-10-12
发贴数  105
精华贴  1
原创贴  0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1»发布于2007-11-13 13:14

 
一、  安全问题的两个范畴 
 
安全问题是由于客观存在着不安全因素,而应作为目标去研究解决的安全课题,从而达到安全生产。 安全问题分为两个范畴: 
 
1.  事后追查型问题 
从某一适当形态中脱离而发生的不幸事件,即从现行的安全方针、规章制度、安全规程、安全标准等脱离出来,以致发生了伤亡事故。 
     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过去时间内造成的,研究分析它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防范在未来时间内发生同类事故。 
 
2. 预期目标型问题 
   为接近某种安全目标,希望能达到某种目的而设想的问题,即预期要达到的将来的安全水准和新的安全标准。 
   对安全问题来讲,指的是预测性的安全生产的目标,比现行的标准和指标更高一层的安全设想,即准备实施的计划目标。 
   这类问题是指向将来的,也可称之为先拟型或“预期型问题” 
   总而言之,为弥补过去之不足或纠正某-偏差以及追求未来的更高目标等所必须解决的事项,就是“问题”。存在于安全生产中的上述事项,就是安全问题。 
 
  
 
由于从现行标准偏离了a的差距,而产生了麻烦的事,就是第一类问题,即事后追查型问题。为缩小和将来期望目标的差距b,应该预测和实施的措施,就是第二类问题,即拟设的预期型问题。 
     想消除a这段偏差,前提条件是提高b的基准。今后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保证安全生产的先进目标。为接近目标,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切实可行的措施上,预测从现在的基准上再次可能发生的偏差(事故)及未来的安全水平。 
   所谓“没有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 
   制定了安全生产方针和劳动保护政策,有了安全规程和安全标准,为了遵守它们,即使安全体制再完整,在人这方面若想完全消灭偶然事件是不太可能的,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尽量使偏差接近于零,而不能使a等于零。只有有计划地提高安全标准,即努力增大b,才能缩小a,以至使a达到无限小。 
   在企业生产中,车间现场是人(操作者、管理者)与物(设备器具等物质)共存的场所。所以,安全标准也是按这两者的具体情况拟定的。人有行为失误,物有不安全状态,这都是偏差,即“偏离基准”。随着时间的延长,人有疲劳,物有耗损和故障,就会出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这就是出了“问题”。 
   企业管理人员如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不是没有判断偏差的标准,就是即使有标准也没有建立检查制度,对失误和故障掉以轻心,这是一种错觉。问题没有当问题处理,即由于无视问题的客观存在,往往造成不少悲剧。 
     所以,领导的首要责任是发现问题并认真解决问题。 
从人这方面来考查,各种操作程序和安全标准的制定,是从安全地生产、质量、效率等各个角度综合探讨出来的,遵守这种程序和规程标准进行作业,即可收到高产、优质和安全的效益,既改善了劳动条件,又提高了工效。这里有一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都在迅猛进步,安全标淮和操作安全标准和操作方法也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使之相互适应,“基准”有重新认识和不断修改完善的必要。所以充实安全管理工作,破除陈规旧套,把安全指标定得高一些(增大b之值),这也是属于第二类问题的范畴。 
     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的主要区别: 
     事后追查型问题,基准的偏离是由于过去时间里管理工作薄弱而产生的,是被动形式的问题。 
     拟设预期型问题,是与规定的目标所存在的差距,是为完成目标所存在的管理上的障碍,克服这一障碍就是能动地处理问题。 
     安全管理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没有前进目标。所以,一、二类两种问题,不能说以哪类问题为主。安全管理无止境,不能满足现状。 
 
二、  及早订立安全目标,防患于未然 
 
上述第一类问题,是以被动身份出现的,它由于过去管理工作不善而发生。当我们注意到它存在的时间、空间之时早已是既成事实的问题了。例如当认识到车间管理不良,文明生产不好之时,车间早已杂乱无章了。因为事故是作为一种现象的结果而发生的,它必然是隐患(即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动)先行,这就是说,它已经从某一适当的形态中脱离而出,已经成其为问题了。 
例如,从起重机铁架上掉下一个工具锤,如果下方无人行走,就是未遂事故;若恰好下方有操作人员或过路人员,锤子偶然打在头上,就造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事故一经发生,任何挽救措施都已为时过晚,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在检修之后立即随手带下锤子,才不会造成这一隐患而显现出的伤亡事故。 
     所以,事故和伤害是问题发展的结果。有问题放在那里不解决,甚至根本没发现,或没及时发现,就会逐渐按恶化的轨迹方向,即向事故进程发展。待过程恶化了再去解决,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现问题越迟,解决问题的过程越长,偏离某种正常形态的差距越大,后果也越严重。 
  
 
发现问题之后要扩展发现问题的范围。 
     所发现的问题,如属较为重要的安全事项,就要抓紧机会检查同类车间或工种,有无相同的问题,以便从点到面扩展发现问题的范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例如,发现某车间行道上洒了汽油或润滑油,将油及时擦掉之后,同时应采取防止跑冒渗漏等不再抛洒可燃液体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油料管理和防火措施。即利用这一机会检查其他车间工段是否也有同类情况,这才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态度。 
 
三、  具体地拟定安全目标 
述事后追查型问题,即使及时发现得以解决.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但这也只是避免原有形态的偏差,而不能期望提高现状。 
     目前厂矿企业管理人员大抵把时间大半花费在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处理“今天”发生的诸问题上,而且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于被动局面而不能自拔。现代的安全管理,关键是掌握预测技术,为打破现状,不应只止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解决前进方向上的未来问题。换言之,即拟定比现状更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这个未来的预期目标,就是安全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预期目标是今后安全生产的奋斗方向,但它不应停留在抽象的方针、口号、规划等理性认识上,而应特别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具体科学技术措施。 
“安全第一”也好,“作为头等大事,把安全列入议事日程”也好,抓“三同时、五同时”也好,脚踏实地,用新知识去更新俗套,学会新的管理科学和掌握预测技术才是当务之急。 
例如,作业环境不良不是抽象的东西,应当抓住其具体内容进行改革,诸如:(1)革除繁重的人力操作,向设备自动化、远距控制方向改革。(2)排除有害因素,就要认真解决尘毒和噪声危害,寻求低阻高效的捕尘排毒的新型装置;(3)改善劳动环境,就要加强通风和提高照度;(4)运用人机工程和系统安全的原理提高人和设备的可靠性,降低失误率和故障率;(5)安全检查不能走过场,要拟定科学的安全检查表和管理失误的树形分析等等。 
   拟定新的科学的安全管理目标不应拘泥于原有概念。 
   拟设的预期型问题是措施先行,防患于未然,当然要清除陈腐的旧观念,反对“旧八股”。过去的经验当然是宝贵的,但拘泥于过去,就会停滞不前而有脱离发展现状的危险。要改字当头,冲破原有安全管理的概念,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大力更新安全管理科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机器设备安全化时,谁都会采取:(1)动力传动部分的防护;(2)把冲击、旋转、滑动等容易伤手的危险部件放在整体机壳内;(3)安全栅栏和保护装置联锁。但这些都还没跳出“在危险场所采用安全装置”的概念。 
   科学的安全管理,抓“本质安全”的中心目标应是:即使在作业地点不采用安全装置也能使工人安全而安心地操作机械设备。那就是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和程序遥控。让操作者从担心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可避免的人的失误中解放出来。 
   反过来讲,安全也不能不正视实现,从根本上改革是有一个过程的。当然“人命关天”,应尽量缩短这一过程。对现有的一般机械设备,由于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时不能全部更新,有一个改造任务。所以,在不断改变我国厂矿安全面貌的同时,对机械的安全装置、常规的防护设备以及个体防护用具也应尽量促其完善。但不应忘记,这只不过是“第二流”的措施,是“中策”而已。“上策”还是向最高的安全水平努力。 
   总之,抓预期型的目标和规划问题,不应向现状妥协,不要拘泥于旧有安全概念,要认识到科学的安全管理是无止境的。


        



 1  1/1   1  

登录后方可发贴


[ 电话: 0571-85462761 王先生 QQ: 124520435 加入软件QQ群 - 杭州 - 浙ICP备19051128号-1 网安 3301040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