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抱着“有火灾,就先灭火”的心态,而无意于探寻问题根源,故而往往不会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加以根治或预防。例如,产能不足往往是因产能利用率不高所致,而采取“直接增加作业人员”的方式不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有任何改善。这样一来,我们仍然需要重复处理同类问题,导致企业本身生命力的慢慢被耗损掉,直至陷入困境。 基于此,要想彻底消除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归问题的本质。如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在招聘作业人员时,事先注意择优录用。优秀的作业人员,其个人绩效高,企业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作业人员的技能,整体产能自然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地分析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去寻找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然后有效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下面是一个发生在装配线上的事例。 在某条装配线上,很多非常不明确。比如,如果零件在成型机床上的间歇性移动,导致层压板上出现局部碎裂,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机器、物料、方法、操作员,还是自然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并不清晰。 尝试各种措施之后,企业成立了问题解决小组,以便进行调查,排除各种潜在原因。结果证明,问题根源在于季节性湿度变化。后来,人们为基底材料建立一个湿度控制区,解决了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判断真正的核心问题点。因为工作中的冲突来源通常来自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或流程运作的不顺畅,故而在寻找问题的发生根源时,我们通常需要经过以下的步骤:界定、衡量与处理。 界定问题点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界定问题点的来源。例如,企业在事先约定的交货期内不能发货,无法完成对客户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界定问题点究竟出在哪里。 在分析问题来源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相当多的部门。此时,我们需要明确:界定问题的目的绝不是推卸责任,寻找替罪部门,这对查找问题的真实原因毫无助益,而是彻底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更好地衡量、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衡量问题具体情况 界定问题点之后,我们要根据调查数据,来衡量生产过程中每一个部门对问题的处理情况。在安排生产日程时,更要仔细审定是否存在标准的数据和工时,以及生产日程安排后的合格率如何。现场达成的合格率,与材料供给情况、设备运作故障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数据衡量、统计和分析,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出现,是因设备故障、材料供给不足,还是其他原因。 针对性地处理问题 只有我们真正弄清了问题根源时,我们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交货期延误可能是因为材料供应商本身的交期延误,随之造成了生产线上的延误,从而最终导致对履行客户承诺的延误。这样一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便更有针对性。 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回归问题本质”的原因。因为只有找出诱发问题的真正因素时,我们才能卓有成效地制定彻底、完善的改善计划或方法,降低类似事件的发生频率,或者在将来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及时地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 文章来源:www.leanall.com 精益界企业管理咨询教育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