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原来是西方的情人节,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也已经成为了国人日渐熟悉和认可的节日.原来的"情人",应该普遍指的是尚没有结婚的恋人,但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情人"更多意味着婚姻外陷入暧昧情感的对象. 对于国人来说,封建时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是门当户对,或者是父母家族出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男女双方可以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结盟.解放后及文革期间,婚姻大部分是基于阶级情感的革命伴侣.改革以后,人们的观念受到了西方的巨大冲击,婚姻的自主性强了,个体的情感得当了充分的尊重.但是,反观日渐升温的离婚潮,见惯不怪的婚外情,令人不禁反思:围墙内外,究竟咋啦? 西方,结婚是在教堂举行,双方必须在天父面前彼此承诺: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对方,照顾对方,尊重对方,接纳对方,永远对伴侣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今天的我们,金钱的支配能力强了,选择的自由度大了,但是,对于婚姻,却很少思考,婚姻,需要我们准备些什么,我们将要如何面对各种情况:争执,父母,孩子,事业失败,疾病,...... 因为我们在迈入婚姻的哪一刻,对未来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我们相信,彼此是相爱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面临的许多人际关系及挑战使婚姻成为一种负担,而没有充分沟通及经营的婚姻更是如此.有个朋友说,他与妻子是志同道合的大学同窗,两人对未来都很有必要信心.婚后,他才发现要让父母与妻子和平相处非常困难,父母的指责及妻子的诉苦让他左右为难,他只有选择逃避,选择在婚外情中让自己释放.但是,当需要他在未来做个抉择的时候,他也没有勇气选择情人作为婚姻伴侣.许多婚外的另一半一旦跨入婚姻的围城,也就很快重导复辙.所以,婚姻比爱情有更多的内涵:经济,家族,观念,习惯等等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千古以来,天下有情人均有此愿. 或许,当我们作出结婚的决定,需要考虑,走进婚姻,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婚姻出现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我们是否忽略了许多地方?是否还是可以一起做的更好? |